世界气象日:关注气象,守护地球家园
每年的 3 月 23 日,是世界气象日,又称国际气象日。这一特殊的日子,是为了纪念世界气象组织的成立以及《国际气象组织公约》的生效日(1950 年 3 月 23 日)而设立的。
历史溯源
19 世纪 50 年代,美国青年海军少尉莫里建议组织海上气象观测网,并成功推动相关国际会议的召开。此后,一些欧洲国家和美国率先建立了气象组织。1872 年,在莱比锡召开预备会议,1873 年,由奥地利政府通过外交途径召开维也纳会议,国际气象组织正式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48 年在伦敦召开各国气象局长会议,着手重建国际气象组织并吸收新成员。同年 7 月,在巴黎会议上,挪威学者海塞贝格博士起草国际气象公约草案,并提议将国际气象组织改名为世界气象组织,作为联合国专门机构之一。1947 年 9 月,45 个国家的气象局长在华盛顿召开会议,审议该草案。1950 年 3 月 23 日,公约正式生效,国际气象组织正式更名为世界气象组织。1960 年,世界气象组织第 20 届执委会决定,把 3 月 23 日定为世界气象日。中国气象部门于 1973 年正式参与世界气象组织活动,并在 1974 年开始纪念世界气象日。
设立宗旨
世界气象组织要求各会员国在每年的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围绕一个统一主题,广泛宣传气象工作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开展世界气象日活动,主要是为了让各国广大群众更好地了解世界气象组织的活动,认识气象部门在经济和国防建设等方面的卓越贡献,推动气象学在航空、航海、水利、农业及人类其他活动中的应用。同时,让民众了解气象与环境、生态及自然资源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更自觉地保护环境、生态,有效利用自然资源。
主题意义
每年的世界气象日都有一个特定主题,这些主题反映了与天气、气候或水相关的热点话题。例如,2024 年世界气象日主题是 “气候行动最前线”,旨在呼吁全社会紧急行动起来,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领域开展更有效的合作,积极应对全球变暖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2025 年世界气象日主题为 “携手缩小早期预警差距”,这一主题聚焦于早期预警系统在应对不断变化的气候环境和愈发频发的极端天气、减轻自然灾害影响方面的重要作用。当前,全球仍有三分之一的人处于预警盲区,50% 的国家缺乏完善的气象预警系统,该主题呼吁各国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缩小气象预警能力差距,更好地应对极端天气和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气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日常出行到农业生产,从航空航海到城市规划,气象信息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世界气象日这一天,让我们共同关注气象科学,了解气象知识,提高气象意识,携手为保护地球家园贡献力量。无论是在应对气候变化,还是在提升气象预警能力方面,每个人的关注和行动都至关重要。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积极参与到气象科学的传播与应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