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知识,让科普触手可及!
主页 科普资讯 科技与工程 生物技术 牙膏里的 “抗敏感神器”:解密生物活性玻璃的生物技术魔力

牙膏里的 “抗敏感神器”:解密生物活性玻璃的生物技术魔力

大众科普网
2025-09-03 11:22:09 743

当你在清晨喝下第一口冰牛奶,或是在饭后咬下一颗酸甜的水果时,牙齿突然传来一阵尖锐的刺痛 —— 这种被称为 “牙本质敏感” 的困扰,正影响着全球近 30% 成年人的日常生活。为了对抗这一问题,牙膏研发领域早已跳出传统 “镇痛” 思路,借助生物技术的突破,将一种名为 “生物活性玻璃” 的特殊材料打造成了新一代 “抗敏感神器”。它既不是药物,也不是普通摩擦剂,而是能与牙齿组织主动 “对话” 的生物活性成分,背后藏着一套精妙的修复机制。

牙膏里的 “抗敏感神器”:解密生物活性玻璃的生物技术魔力

从 “疼痛信号” 到 “修复靶点”:先搞懂牙齿敏感的根源

要理解生物活性玻璃的作用,首先需要揭开牙齿敏感的 “密码”。我们的牙齿表面覆盖着坚硬的牙釉质,而牙釉质下方的牙本质,布满了直径仅 1-2 微米的微小管道 —— 牙本质小管。正常情况下,牙釉质能保护牙本质小管不与外界接触;但随着年龄增长、刷牙方式不当或牙周病影响,牙釉质会逐渐磨损、牙龈会慢慢萎缩,导致牙本质小管暴露在外。

此时,冷热酸甜的刺激会直接作用于牙本质小管内的神经末梢,就像 “打开了疼痛的闸门”,让敏感信号瞬间传递到牙髓。传统抗敏感牙膏多通过 “堵塞小管” 或 “麻痹神经” 缓解症状,比如添加钾盐降低神经敏感度,或用二氧化硅颗粒暂时封堵管口,但这些方法往往只能 “治标”,无法从根本上修复牙齿结构。而生物活性玻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 —— 它能通过生物技术模拟人体组织修复过程,实现 “标本兼治”。

生物活性玻璃:不是 “玻璃”,是 “牙齿修复师”

听到 “玻璃” 二字,很多人会误以为它是坚硬、冰冷的惰性材料,但实际上,用于牙膏中的生物活性玻璃(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氧化钙、五氧化二磷等)是一种具有高度生物相容性的 “活性物质”。它的研发灵感源于 20 世纪 60 年代的生物医学领域 —— 科学家发现,特定成分的玻璃材料植入人体后,不仅不会引发排异反应,还能与骨骼、软组织形成紧密结合,甚至促进细胞再生。

这种 “生物活性” 的核心秘密,在于材料与体液接触时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当生物活性玻璃颗粒遇到唾液(或牙膏中的水分),其表面会快速释放钙离子、磷酸根离子,并与唾液中的矿物质结合,形成一层与牙釉质成分相似的羟基磷灰石涂层。这层涂层不是简单的 “覆盖”,而是能深入暴露的牙本质小管,像 “水泥” 一样将小管层层封堵,从源头阻断刺激信号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它还能为受损的牙釉质补充矿物质,促进牙体组织的自我修复,让牙齿的 “防御屏障” 重新变得坚固。

从实验室到牙膏管:生物技术如何让 “修复” 更高效?

将生物活性玻璃应用于牙膏,并非简单的 “材料添加”,而是生物技术与口腔护理需求的精准适配。早期的生物活性玻璃颗粒较大、反应速度较慢,直接加入牙膏中不仅可能影响口感,还难以深入细小的牙本质小管。为解决这一问题,科研人员通过 “纳米级粉碎技术”,将玻璃颗粒的直径缩小到几十纳米 —— 这个尺寸远小于牙本质小管的直径(约 1 微米),能轻松穿透小管内部,实现更彻底的封堵;同时,纳米级的表面积大幅提升了材料与唾液的反应效率,让羟基磷灰石涂层的形成速度加快,通常刷牙后几分钟内就能启动修复过程。

此外,针对口腔环境的特殊性,研究人员还对生物活性玻璃的成分进行了优化。例如,添加适量的氟元素(形成 “含氟生物活性玻璃”),既能增强羟基磷灰石涂层的抗酸能力(抵御细菌产酸对牙齿的侵蚀),又能与牙釉质中的矿物质结合形成更稳定的氟磷灰石,进一步降低蛀牙风险;调整钙、磷的比例,让材料释放的离子浓度与唾液中的矿物质浓度更匹配,避免因离子浓度过高导致 “沉淀过快”,反而堵塞小管入口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