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捂住耳朵,自己说话的声音更大?
当我们用手捂住耳朵时,会明显感觉自己说话的声音变得更响亮,这一日常现象背后藏着声音传播与听觉感知的物理学原理。
声音的传播需要依靠介质,而我们听到自己说话的声音,主要通过两种途径:空气传导和骨传导。空气传导是声音先通过空气振动传到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等结构传递到听觉神经;骨传导则是说话时声带振动带动颅骨振动,这种振动直接传递到内耳,无需经过外耳道和鼓膜。
平时我们听到自己的声音,是这两种传导方式混合的结果。其中,骨传导在感知自己声音时占比更高 —— 这也是为什么录音里的自己声音听起来很陌生,因为录音仅通过空气传导被记录,和我们日常感知的混合声音存在差异。
当捂住耳朵时,空气传导受到了显著影响:手掌阻挡了外耳道,外界的空气振动难以传入,同时也削弱了自身声音通过空气向外扩散的能力。但骨传导几乎不受影响,颅骨的振动依然能高效传递到内耳。
更关键的是,捂住耳朵后,外耳道内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空间。我们说话时,声带振动产生的声波一部分在这个封闭空间里反射、叠加,形成共振效应。共振让声音的能量在局部被放大,进一步增强了内耳接收到的振动信号。
简单来说,捂住耳朵相当于 “关闭了外界声音的干扰通道”,同时 “放大了骨传导和封闭空间里的声音信号”。当外界噪音被隔绝,而自身声音的主要传播途径(骨传导)未受阻碍且被强化时,我们自然会觉得自己说话的声音变大了。
这种现象也印证了声音传播的基本规律:介质的特性、传播路径的变化以及空间环境,都会直接影响我们对声音响度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