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太长江隧道:世界最大直径高铁盾构机的非凡工程
在当今的交通建设领域,一项伟大的工程正稳步推进 —— 崇太长江隧道。它不仅承载着区域交通连接的重任,更因采用世界最大直径高铁盾构机 “领航号” 而备受瞩目。这一工程究竟有何独特之处?“领航号” 又如何在长江之下大显身手?让我们一探究竟。
一、工程概况
崇太长江隧道堪称交通工程界的 “巨无霸”。它起于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浮桥镇七丫村,穿越众多既有建(构)筑物,止于上海市崇明区庙镇万安村,全长 14.25 公里,是沪渝蓉高铁全线的控制性工程,连接着上海崇明区与江苏太仓市。
该隧道采用直径 15.4 米的超大盾构机进行掘进,单洞双线设计,独头掘进穿越长江的长度达 11.3255 千米,这一距离在全球隧道独头掘进中首屈一指。其建设总工期约 7 年,建成后,将成为过江行车速度最高的隧道,设计时速达 350 公里。如此高的速度,对隧道的建设标准和施工工艺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领航号” 盾构机:科技与力量的融合
作为工程的核心 “武器”,“领航号” 盾构机当仁不让地成为焦点。它刀盘直径 15.4 米,大约相当于 5 层楼的高度,机身总长 148 米,总重约 4000 吨,是目前世界最大直径的高铁盾构机。
“领航号” 搭载了先进的智能技术,集智能感知、智能掘进、智能安装等九大智能建造技术成果于一身,宛如拥有 “独立思考、智能分析、自主判断” 的能力,实现了 “有人值守、无人操作” 的智能化施工。自 2024 年 4 月 29 日始发以来,中铁隧道局团队围绕超大直径、超长距离、独头掘进的施工特点,不断突破施工难题,推动隧道综合掘进效率大幅提升,平均月进度达到 600 米,还创造了 15 米级超大直径盾构单日最快掘进 28 米、单月最快掘进 718 米的纪录。
三、施工挑战与应对策略
在长江之下进行隧道施工,困难重重。高水压是首要难题,隧道最深处距离长江水面 89 米,最大水压可达 0.9 兆帕,相当于在指甲盖大小面积上承受 9 公斤的压力。为应对这一挑战,“领航号” 盾构机的主驱动密封采用 3 道指型加 1 道 VD 的密封方式,单道密封承压能力超过 12 公斤,有着充足的富余系数,确保在高水压环境下的施工安全。
此外,地层复杂也是一大挑战,地层中存在硬质胶结物,强弱透水地层交替,且长江河口段冲淤变化交替。中铁隧道局团队积极开展科技攻关,形成了盾构隧道智能建造 V2.0 技术体系,将智能化理念和技术深度嵌入到崇太长江隧道建造全过程。例如,在智能掘进方面,泥水环流、压力控制等各个系统实现了一键关联、多系统协作,相比以往盾构智能掘进主要以控制盾构机姿态为主,各系统需人工配合的情况,如今的控制更加精准、精细、高效、安全。
四、工程进展与意义
截至 2025 年 3 月 17 日,“领航号” 盾构机掘进至第 2500 环,突破 5000 米大关,距离江心仅剩 660 米,这是工程建设的重大里程碑。此前,隧道明挖段、路基段的主体施工已顺利完成,崇明岛上高铁进隧道的出入口形态逐渐显现,崇太长江隧道向北与崇明特大桥相连的主体结构施工也已完成。
崇太长江隧道的建设意义深远。从区域交通来看,它是上海至南京至合肥高铁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后将在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间建立起快速新通道,有助于打造 “轨道上的长三角”,优化沿长江地区铁路网布局。从经济发展角度,它将有力地服务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间的人员、物资、信息等要素的高效流动,为经济腾飞注入强大动力。
崇太长江隧道工程,凭借世界最大直径高铁盾构机 “领航号” 和先进的施工技术,在克服重重困难中稳步推进,它不仅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壮举,更是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发展的生动实践,未来通车后,必将为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