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服饰中的 “左衽” 与 “右衽”:生死之别的文化密码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服饰不仅仅是遮体保暖的物品,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衣服的 “左衽” 与 “右衽” 这一细节,在古代有着特殊的意义,甚至被视为 “生死之别” 的象征。
“衽”,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 “衣也,从衣,壬声”,郑玄为其作注时称 “衽,所以掩裳际也”,简单来说,“衽” 就是衣襟。所谓 “右衽”,指的是汉服的衣领与衣襟相连,左右两片衣襟在穿着时交叉重叠于身体中间部位,且通常是左侧衣襟压住右侧衣襟,使服装呈现向右倾斜的样式;而 “左衽” 则恰好相反,是右侧衣襟压住左侧衣襟。
“右衽” 被视作汉族服式的一个基本特征,这一传统由来已久。从考古发现来看,汉服交领右衽、上衣下裳的特征雏形在传说中的黄帝、尧、舜时代就已出现。最早关于服装形制的考古证据 —— 商代的贵族玉人像,就穿着袖子较小的交领右衽服装,同时还出现了上衣下裳和蔽膝,这表明最迟至商代,汉服最重要的特征右衽已经存在。
在古代文化观念里,“右衽” 代表着阳,象征着生者。这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与文化根源。古代中国方位崇拜中,当人坐北朝南时,东方在左边,东边被赋予 “阳” 的概念,因为太阳从东边升起,是阳气上升的过程;而西方在右边,太阳从西边落下,是阴气聚集的过程。所以,依据东西方位的说法,衣襟向右掩,即 “右衽”,视为阳,表示生的人。在世者穿着右衽服装,右侧系活结,方便右手解开,符合日常活动需求。
与之相对,“左衽” 在古代多与死者相关联。《礼记・丧大记》中有明确记载:“小敛大敛,祭服不倒,皆左衽,结绞不纽。” 意思是在举行丧礼时,无论是为逝者进行小殓(给死者穿上寿衣)还是大殓(将死者放入棺材),所使用的祭服都要保持衣襟向左掩,并且用绞带系扎时不打纽结。孔颖达对此解释道,中原地区活人日常服装右衽,是因为左手解带子相对方便,而逝者的丧服左衽,表示他们从此不用再解带子,寓意着安息长眠。此外,死者的衣服不用布纽,而是使用细布带系死结,以此来表示生死不同、阴阳有别。马王堆古墓出土的许多文物,就有衣襟左掩的现象,这也为古代丧服 “左衽” 的习俗提供了实物证据。
除了象征生死,“左衽” 与 “右衽” 在古代还被用来区分夷夏。先秦时期,中原华夏族以 “右衽” 为文明进步的标志,而周边蛮夷的服式则多为 “左衽”,被视为野蛮落后。《尚书・毕命》中有 “四夷左衽,罔不咸赖” 的表述;《论语・宪问》中也记载了孔子的话:“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孔子的意思是,如果没有管仲,自己恐怕就要像夷狄之人一样披散着头发、穿着左衽的衣服了。可见在当时,“左衽” 几乎成为了夷狄的代名词,与华夏族的 “右衽” 形成鲜明对比。
当然,历史并非一成不变。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情况也会发生变化。比如在胡商云集的长安城,曾经出现过 “汉戴胡帽,胡戴汉帽”“胡饼、胡乐、胡舞盛行” 的景象,在这种文化交流融合的大背景下,也有可能出现 “夷狄右衽” 和 “汉人左衽” 的情况。不过总体而言,在漫长的古代社会,“左衽” 与 “右衽” 所代表的生死观念以及夷夏之别的文化内涵,在人们的观念中根深蒂固。
了解古代服饰中 “左衽” 与 “右衽” 的这些文化内涵,不仅能让我们对古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有更深入的认识,也能让我们更好地领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