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赏菊:重阳节习俗的历史溯源
重阳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中兼具自然与人文内涵的重要节日,其核心习俗 “登高” 与 “赏菊” 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在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中,融合了古人的生存智慧、宗教信仰与文化审美,逐步形成并流传至今。

一、登高习俗:从避灾祈愿到文化仪式
重阳节登高的习俗,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祭祀传统。当时,古人认为山川河流承载着天地灵气,秋季九月阳气渐衰、阴气滋生,人们通过攀登高山祭祀山神,祈求消除灾祸、获得神灵庇佑。这一行为与古代 “秋禊”“秋社” 等祭祀活动一脉相承,带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
到了汉代,登高习俗开始与特定的避灾传说结合,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 “桓景避灾” 的典故。据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记载,东汉时汝南县有个叫桓景的人,得知九月初九有瘟魔会危害百姓,便按照仙人的指引,带领乡亲登高避灾,并插茱萸、饮菊花酒,最终成功躲过劫难。这一传说虽带有神话色彩,却为登高习俗注入了明确的 “避灾祈福” 功能,使其在民间迅速普及。
魏晋南北朝时期,登高逐渐从单纯的祭祀、避灾行为,转变为兼具社交与审美意义的文化活动。当时的文人雅士将登高与饮酒、赋诗相结合,借秋日登高俯瞰山河,抒发情怀。如陶渊明在诗中写道 “登高赋新诗”,谢灵运更是开创了山水诗的先河,其登高览胜的经历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这一时期,登高不再局限于民间祈福,更成为士大夫阶层彰显文化品位的重要方式。
唐宋以后,登高习俗进一步成熟并融入官方礼制。唐代将重阳节定为正式节日,朝廷会组织官员登高宴饮,民间则形成了全家出游登高的风尚。杜甫的《登高》一诗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便是对当时文人登高抒情的生动写照。宋代以后,登高的娱乐性进一步增强,各地出现了专门的登高胜地,如杭州的吴山、北京的香山等,成为民众秋日休闲的重要场所。
二、赏菊习俗:从药用价值到文人雅趣
赏菊习俗的起源,与菊花本身的实用价值密切相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菊花就已被载入《诗经》,当时主要作为药用植物被认知。《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菊花 “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具有清热解毒、明目安神的功效。古人在秋季采摘菊花,或晒干入药,或酿酒饮用,认为能抵御秋日的寒气与疾病,这为赏菊习俗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魏晋时期,赏菊开始从实用转向审美,成为文人阶层的雅好。这一转变与当时的玄学思潮和文人的生活态度密切相关。菊花在深秋时节凌霜开放,不与百花争春,这种坚韧高洁的品格,恰好契合了魏晋文人追求隐逸、坚守气节的精神追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诗句,将菊花与田园隐逸生活完美结合,使菊花成为文人精神品格的象征,赏菊也随之成为一种表达志趣的文化行为。
唐宋时期,赏菊习俗达到鼎盛,并逐渐走向民间。唐代宫廷中已出现大规模的赏菊活动,唐玄宗曾在重阳节命人在宫中遍植菊花,邀请群臣赏菊赋诗。宋代以后,民间的赏菊活动日益普及,各地形成了菊花盛会。如开封、杭州等城市,每年重阳节都会举办菊花展,品种繁多的菊花吸引着民众前来观赏。此时,菊花的品种也不断丰富,出现了重瓣、异色等多种名贵品种,赏菊的审美价值进一步提升。
明清时期,赏菊习俗更加成熟,形成了系统的菊花文化。不仅有专门的菊花种植技艺专著,如《菊谱》《菊志》等,还出现了以赏菊为主题的绘画、书法作品。同时,赏菊与重阳节的其他习俗如登高、饮酒、插茱萸等相互融合,成为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对秋日美景的欣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两种习俗的文化内核与历史传承
登高与赏菊之所以能成为重阳节的核心习俗,其深层原因在于它们精准契合了古人的生活需求与文化追求。从生存层面看,秋季是疾病多发的季节,登高避灾、饮菊酒保健的行为,体现了古人应对自然变化的生存智慧;从精神层面看,登高远眺可开阔心胸,赏菊品茗能陶冶情操,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此外,这两种习俗还承载着浓厚的家庭伦理观念。重阳节又称 “老人节”,登高、赏菊等活动往往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家人团聚出游,既增进了亲情,又传递了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在历史的传承中,登高与赏菊习俗不断吸收不同时代的文化元素,从原始的祭祀行为、药用需求,逐步演变为兼具祈福、审美、社交等多重功能的文化仪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如今,虽然现代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登高、赏菊依然是重阳节最具代表性的活动。它们不仅连接着历史与当下,更承载着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对亲情的珍视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持续焕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