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知识,让科普触手可及!
主页 科普资讯 社会科学 人类学 从人类学视角看:为何人类会养宠物,并将其视作家人?

从人类学视角看:为何人类会养宠物,并将其视作家人?

大众科普网
2025-09-29 10:00:28 1159

在城市的公寓里,有人会为猫咪准备定制的 “猫别墅”;在乡村的小院中,老人会与相伴多年的狗分享一碗热饭;社交媒体上,# 宠物是家人 #的话题下,有数百万条充满温情的分享…… 如今,养宠物已不再是简单的 “饲养” 行为,而是演变为一种深度的情感联结,宠物逐渐成为许多家庭中不可或缺的 “特殊成员”。从人类学角度来看,这种将宠物纳入 “家人” 范畴的现象,并非偶然,而是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情感联结不断 “延伸” 的必然结果,它既根植于人类的生物本能,也折射出社会文化的变迁。

从人类学视角看:为何人类会养宠物,并将其视作家人?

一、进化本能:“护幼机制” 的跨物种延伸

从生物进化的视角来看,人类对宠物的亲近与呵护,本质上是一种 “护幼机制”(Baby Schema)的跨物种激活。1943 年,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康拉德・洛伦兹提出 “护幼机制” 理论,他发现,当人类看到具有 “幼态特征” 的生物 —— 比如圆滚滚的脑袋、大大的眼睛、短小的四肢时,大脑会自动触发保护欲,促使人们产生照顾、关爱等行为。这种机制原本是为了保障人类婴幼儿的存活:在原始社会,人类婴幼儿的成长周期长、生存能力弱,“护幼机制” 能让成年人更主动地保护后代,从而提高族群的延续概率。

而许多宠物,恰好完美契合了人类的 “幼态特征”:小狗湿漉漉的大眼睛、小猫肉垫肥厚的爪子、兔子圆滚滚的身体…… 这些特征会无意识地激活人类的 “护幼机制”,让人们本能地将宠物当作 “需要照顾的对象”,进而产生情感投入。人类学研究发现,这种跨物种的 “护幼延伸” 并非现代社会的产物。在距今 1.2 万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只狗的骸骨 —— 它被埋在人类墓葬区,骸骨旁还有陶罐等陪葬品。这表明,早在农业文明初期,人类就已将宠物纳入 “情感共同体”,“护幼机制” 的延伸让宠物突破了 “动物” 的范畴,成为人类情感关怀的对象。

二、情感需求:现代社会的 “情感补偿” 与 “联结载体”

随着人类社会从 “部落聚居” 向 “城市独居” 转型,社会结构的变化让人类的情感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而宠物则成为了现代社会中重要的 “情感补偿者” 与 “联结载体”,这也是情感联结延伸的关键动力。

在传统农业社会,人类的情感联结主要依赖于亲属关系与邻里关系:家族成员共同劳作、邻里之间互帮互助,情感需求能在稳定的人际关系中得到满足。但进入工业社会后,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频繁,“原子化” 的生活方式成为常态 —— 许多人远离家乡,独居在城市的公寓里;职场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变得功利化;甚至家庭结构也在缩小,“空巢老人”“丁克家庭”“单身青年” 的数量不断增加。这种社会结构的变化,让人类的情感需求出现了 “空缺”:人们渴望被理解、被陪伴,却难以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找到稳定的情感寄托。

而宠物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 “情感空缺”。与人类不同,宠物的情感表达具有 “纯粹性” 与 “稳定性”:它们不会因为利益冲突而离开,不会因为情绪波动而指责,只会用简单的动作 —— 比如摇尾巴、蹭手心、发出呼噜声 —— 表达爱意与依赖。这种 “无条件的接纳”,让人类在宠物身上获得了安全感与归属感。人类学调查显示,在独居青年群体中,有 72% 的人表示 “宠物的陪伴让自己不再感到孤独”;在空巢老人群体中,养宠物的老人抑郁率比不养宠物的老人低 39%。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类将宠物当作家人,本质上是将宠物视为 “情感联结的载体”—— 通过照顾宠物、与宠物互动,人类重新建立了稳定的情感关系,弥补了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疏离。

此外,宠物还能促进人类之间的情感联结。在社区里,养宠物的人会因为 “遛狗”“交流养宠经验” 而产生互动,形成 “宠物社交圈”;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分享宠物的日常,吸引志同道合的人关注,形成跨地域的 “宠物社群”。这种 “以宠物为媒介” 的社交,让人类在陌生的城市中找到 “同类”,进一步延伸了情感联结的范围。

三、文化建构:“宠物家人化” 是人类文化的 “再定义”

从人类学的 “文化建构论” 视角来看,“宠物家人化” 并非单纯的生物本能或情感需求驱动,更是人类文化对 “家庭” 与 “情感” 的 “再定义”—— 通过文化符号的赋予,人类将宠物正式纳入 “家庭范畴”,让情感联结获得了文化层面的认可。

在人类文化中,“家人” 的定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演变的。传统社会中,“家人” 主要指有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亲属,这是一种基于 “生物学联结” 或 “法律联结” 的定义。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家人” 的定义逐渐向 “情感联结” 倾斜 —— 人们开始认为,“家人” 的核心是 “情感上的相互依赖与关爱”,而非仅仅是血缘或法律关系。而宠物与人类之间的情感联结,恰好符合这种新的 “家人” 定义:人类为宠物提供食物、住所、医疗照顾,宠物为人类提供陪伴、安慰、情感支持,这种 “双向的情感依赖”,让人类有了将宠物视为家人的文化依据。

同时,人类还通过一系列 “文化仪式”,将宠物的 “家人身份” 正式化。比如,为宠物举办 “生日派对”,就像为家人庆祝生日一样;给宠物取 “名字”,并将其登记在家庭 “成员名单” 中;甚至在法律层面,许多国家开始承认宠物的 “特殊地位”—— 法国规定 “宠物是家庭的一员,离婚时需考虑宠物的抚养权”;美国部分州允许宠物继承主人的遗产。这些文化行为,本质上是人类通过 “符号建构”,将宠物的 “家人身份” 固化,让情感联结从 “个人感受” 上升为 “社会共识”。

四、历史溯源:从 “工具伙伴” 到 “情感家人” 的千年演变

回顾人类与宠物的互动史,我们会发现,情感联结的延伸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从 “工具伙伴” 到 “情感家人” 的千年演变,这一过程也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在原始社会,人类与动物的互动主要基于 “实用目的”:狗被用于狩猎、看家,猫被用于捕捉老鼠,牛被用于耕地。此时,这些动物更像是 “工具伙伴”,人类与它们的关系以 “互利” 为主,情感联结较为薄弱。但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当动物的 “实用价值” 逐渐降低后,情感价值开始凸显。比如,在古罗马时期,贵族开始饲养鸽子作为 “宠物”,并非因为鸽子有实用功能,而是因为鸽子的外形优美,能带来情感愉悦;在我国唐代,宫廷中饲养的 “猧子”(即小型宠物狗),主要用于陪伴嫔妃,成为 “情感玩伴”。

到了现代社会,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 “精神生活” 的需求日益增加,宠物的 “情感价值” 彻底超越了 “实用价值”。人类不再仅仅将宠物视为 “工具” 或 “玩伴”,而是将其视为 “家庭成员”—— 他们会为宠物购买保险、定制衣服、拍摄写真,甚至在宠物去世后举办葬礼、修建墓地。这种变化,本质上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当人类不再为生存发愁时,开始更加关注 “情感需求”,更加尊重生命的价值,而宠物作为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动物,自然成为了人类情感联结延伸的重要对象。

结语:宠物是人类情感联结的 “延伸”,更是文明的 “镜子”

从人类学视角来看,人类养宠物并将其视作家人,并非 “非理性的情感泛滥”,而是进化本能、情感需求与文化建构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人类情感联结不断 “延伸” 的必然产物。这种延伸,不仅让人类在现代社会中获得了情感慰藉,也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 它意味着人类开始超越 “物种界限”,用更包容、更温暖的态度对待其他生命;意味着 “家庭” 的定义不再局限于血缘,而是扩展到了 “情感联结”;意味着人类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世界的满足。

或许,当我们抱着宠物,轻声呼唤它 “宝贝”“孩子” 时,我们不仅是在照顾一个生命,更是在通过这种方式,延续人类最本真的情感需求,构建一个更温暖、更有爱的社会。而宠物,这一人类文明的 “特殊伙伴”,也将继续陪伴着人类,见证着人类情感联结的不断延伸与文明的持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