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知识,让科普触手可及!
主页 科普资讯 社会科学 人类学 社会仪式:为何我们离不开 “走流程”?

社会仪式:为何我们离不开 “走流程”?

大众科普网
2025-08-24 17:13:42 787

在城市清晨的写字楼大厅里,打卡机发出的 “滴” 声此起彼伏;乡村祠堂中,长辈用布满皱纹的手将香烛插入香炉,族人们垂首肃立;毕业典礼上,学位帽的流苏从右拨到左的瞬间,掌声雷动…… 这些看似机械的 “流程”,实则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 “操作系统”。从人类学视角看,社会仪式绝非可有可无的形式主义,而是文明运转的隐形齿轮。

社会仪式:为何我们离不开 “走流程”?

仪式是社会秩序的密码本。人类学家涂尔干曾指出,仪式通过重复的动作和固定的程序,将抽象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可感知的行为。春节贴春联时,“左为上” 的贴法、倒贴 “福” 字的习俗,看似是无关紧要的讲究,实则在传递着家族伦理与等级秩序。在太平洋岛国斐济,村民用 “卡瓦仪式” 接待宾客:主持人将胡椒根研磨成粉,与水混合后装入椰壳碗,按辈分依次敬饮。这套持续数小时的流程,实则是在重构族群内部的权力关系 —— 谁先接碗、谁能发言,都暗藏着不成文的社会契约。当现代人抱怨 “婚礼太繁琐” 时,他们或许未曾意识到,交换戒指、敬改口茶的环节,正在法律之外,用象征符号为婚姻加上一道社会担保。

仪式承担着文化基因的传递功能。在肯尼亚的马赛部落,少年要通过猎杀狮子、赤脚踩火炭等仪式才能成为勇士。这些看似残酷的流程,实则是将 “勇敢”“坚韧” 的部落精神,通过身体记忆代代相传。同样,中国传统婚礼中 “跨火盆” 的习俗,蕴含着对新人 “红红火火” 的期许;西方毕业典礼的长袍,源自中世纪修士的服饰,暗合着 “知识传承” 的隐喻。人类学家特纳发现,仪式中的 “象征库存”—— 如特定的颜色、物品、动作 —— 就像文化的 U 盘,能将价值观念跨越时空传递。当孩子们模仿成人拜年说 “恭喜发财” 时,他们不仅在学习社交礼仪,更在接纳一套关于 “财富” 与 “人际关系” 的文化认知。

仪式还是个体身份的转换器。在人类学 “通过仪式” 理论中,每一场仪式都是对身份的重新定义。毕业典礼上,从学生到校友的转变,并非简单的称谓变化,而是通过拨流苏、授学位等仪式,让个体在集体见证下完成社会角色的跃迁。同样,成人礼上的冠帽、婚礼上的戒指、葬礼上的黑纱,都是 “身份转换” 的物质载体。这些仪式为个体提供了心理缓冲带 —— 当人们在仪式中重复特定动作时,潜意识会逐渐接受新身份的合理性。正如人类学家范・盖内普所言,仪式就像社会为个体开设的 “身份银行”,每一场流程都是一次重要的 “身份存款”。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似乎越来越厌倦 “走流程”:线上婚礼、极简葬礼、电子签约…… 这些简化仪式的尝试,折射出对效率的极致追求。但值得深思的是,当疫情期间的 “云葬礼” 让人们隔着屏幕鞠躬时,许多人反而更渴望线下告别时的拥抱与哭泣。这恰恰说明,仪式中的 “低效” 自有其价值 —— 那些看似冗余的动作、重复的话语,实则是情感表达的安全出口。

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都市的升旗仪式,人类从未停止 “走流程”。这些仪式或许形式各异,却共同承担着一个使命:让流动的社会有了锚点,让离散的个体有了归属,让抽象的价值有了载体。正如星辰运行需要轨道,人类社会也需要仪式来维系秩序与意义。或许,当我们下次抱怨 “又要走流程” 时,不妨换个角度 —— 那些被我们视为繁琐的仪式,正是文明传承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