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知识,让科普触手可及!
主页 科普资讯 社会科学 历史学 “伞” 最初不是用来挡雨的?

“伞” 最初不是用来挡雨的?

大众科普网
2025-08-23 17:58:32 2120

一、西方阳伞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伞的历史可追溯到遥远的古代,在西方社会,最初出现的是阳伞,其功能是遮阳而非避雨。公元前 2400 年左右,西亚的亚述人在为阿卡得国王萨尔贡修建的胜利纪念碑上,雕刻有随从为国王手举遮阳伞的画面。当时,阳伞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只有权贵阶层才能享用。制作阳伞的工艺从伊拉克向西传播,很快到达埃及。在古埃及,阳伞受到王室成员和贵族的青睐,每逢乘坐战车外出旅行,他们都要打上阳伞,以防日晒。在古埃及墓穴壁画中,也能看到法老及权贵阶层使用遮阳的羽毛伞,以此彰显尊贵。

古希腊时期,伞状遮阳板是奴隶主们在节日里必不可少的陪衬。有趣的是,为了方便奴隶站在主人背后打伞,当时的伞把在伞的侧面。罗马时代,阳伞传入后被视为女性配饰,罗马男性将其视为女性专用物品,只有被认为女性化的男性才会与女性一同公开使用。这种遮光罩由薄布铺在木制框架上制成,从功能上看,仍是一种阳伞,只能起到遮光的作用。

“伞” 最初不是用来挡雨的?

二、中国伞的起源传说与早期形态

在中国,伞的起源同样有着丰富的传说。有一种说法认为,伞的发明源于荷叶的启示。4000 年前,一位儿童头顶一片大荷叶冒雨行走,雨珠从荷叶斜边滚下,这一现象启发人们发明了伞。还有一种说法是,3000 多年前周武王带兵打仗时遇暑热,士兵们摘荷叶遮挡阳光,周武王受此触动,命令工匠研制出类似的用具,于是有了伞。

从考古和文献资料来看,伞在中国的发展也经历了漫长过程。中国最古老的伞出现在 3000 年前的西周初年,最初是装在马车上使用的车盖。相传黄帝与蚩尤在涿鹿之野交战时,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止于帝上,黄帝因而制作了华盖。当时的华盖主要作为仪仗之用,是荣誉和权力的象征。它的造型与后世的伞有相似之处,顶部是圆形盖头,有象征星宿的孔用于插伞骨,伞骨末端有青铜制的盖弓帽,用来钩住覆盖的布。从西周到东汉,考古发掘出的盖虽不能像后世油纸伞那样自由开合,但可以从车身拆卸使用,这在一些史料中也有体现,比如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提到 “仲尼不假盖于子夏,护其短也”,《孔子家语》中也有 “孔子将近行,命从者皆持盖” 的记载。

早期的伞多为方形,作为宫廷仪仗出现,伞面材质为锦、罗、绫之类,又称四幅伞,从材质上判断,其应该多用于遮阳。这一时期的伞从车上的笨重构件逐渐演变为手中轻盈之物,从皇家仪仗所用到民间遮阳挡雨之物,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

三、伞从遮阳到挡雨功能的转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伞的功能逐渐发生了转变,开始具备挡雨的功能。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材料的改进起到了关键作用。

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这一伟大发明对伞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后,人们开始尝试用纸张制作伞面。但普通纸张容易被雨水浸湿,于是人们对纸张进行处理,涂抹上防水油脂,油纸伞应运而生。不过,在当时,油纸伞可能还未广泛普及。

到了宋代,制伞工艺进一步发展,油纸伞成为民间常见的雨具。南宋画家刘松年的《斗茶图》中,四人就有三人携带雨伞,这从侧面反映了宋代民间用伞的普遍性。据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宋代伞的种类繁多,形状多样,颜色丰富,有专门供士人用的青绢凉伞,有皇帝出巡用的黄罗伞,还有普通人用的青灰小伞等。此时,伞不仅在功能上实现了遮阳与挡雨的结合,在使用阶层上也更加广泛,真正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四、伞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与发展

中国的伞在民间普及后,随着对外开放和交流的日益扩大,逐渐传播到周边亚洲国家和地区。唐朝时,日本先后向中国派出十九批 “遣唐使”,他们将包括制伞工艺在内的多种生产技术和制造工艺带回日本。日本将油纸伞称为 “唐伞”,如今仍是舞妓、艺妓的标志性配饰和茶道表演必不可少的道具。雨伞也由中国传至印度,公元 1340 年,罗马教皇的使节马里诺・约翰在印度见到这种器具,并在寄给教皇的信中对其进行了描述。

16 世纪时,中国的油纸伞传播到了欧洲。雨伞的普及对欧洲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例如在英国,它让人们避免了因淋雨而引发的各种疾病,助力了 1750-1850 年百年间英国人口的大幅增加。1928 年,德国工程师汉斯・霍普特因使用手杖不便携带长柄伞,对伞具进行改进,发明了可折叠雨伞,这种具有伸缩式框架的伞,收缩后几乎能放到口袋里,被称为口袋伞。1934 年,这项发明获得德国专利权,并于 1933 年获得美国专利权。此后,伞的样式和功能不断创新,各种多功能、新样式的伞层出不穷。截至 2008 年,美国专利商标局已拥有三千多项与伞相关的有效专利,包括天气预报雨伞、雨量测量伞、发光伞等。

五、伞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伞不仅是一种实用工具,还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在中国古代,伞是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权势的象征。不同级别的官员使用的伞在大小、颜色、材质上都有严格规定。皇帝出行要用黄色罗伞,以表示 “荫庇百姓”,实则彰显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民间,伞也有诸多象征意义。伞被作为礼物赠送时,表达了不惧风雨、情谊长存的含义。在一些民俗事象中,伞体现了中华民族性格中含蓄美的特点。在戏曲、歌舞、杂技艺术中,伞也是常用的道具,增添了艺术表演的美感和韵味。

在西方文化中,伞同样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在一些场合,伞象征着保护、庇护。例如在宗教绘画中,有时会出现天使手持伞为人们遮挡灾难的画面。在文学作品里,伞也常被赋予特殊的寓意,比如在某些小说中,伞成为了人物身份的标识或者情节发展的关键道具。

从最初的遮阳工具,到后来兼具挡雨功能,再到成为文化符号,伞的发展历程折射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多样性。每一把伞的背后,都承载着一段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