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知识,让科普触手可及!
主页 科普资讯 科技与工程 生物技术 棉花也能 “自带” 防虫功能?

棉花也能 “自带” 防虫功能?

大众科普网
2025-09-19 10:15:43 1138

当农民在棉田喷洒农药时,或许从未想过:有一天,棉花自己就能抵御害虫侵袭。如今,这一看似科幻的场景,已通过生物技术成为现实。自带防虫功能的 “抗虫棉”,不仅改变了传统棉花种植模式,更成为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应用的经典案例。

棉花也能 “自带” 防虫功能?

一、传统棉花的 “防虫之痛”

棉花素有 “白色黄金” 之称,但在生长过程中,它始终面临着一个致命威胁 —— 棉铃虫。这种害虫以棉花的蕾、花、铃为食,严重时能导致棉花减产 30% 以上,甚至绝收。在生物技术介入前,人类对抗棉铃虫的手段极为有限:

高频次农药喷洒:农民需在棉花生长季喷洒 10-20 次农药,不仅增加种植成本,还会导致农药残留渗入土壤和水源,破坏生态平衡;

抗虫品种选育:传统杂交育种虽能筛选出一定抗虫性的品种,但周期长达数年,且抗虫效果不稳定,难以应对不断变异的害虫;

天敌防治局限:引入棉铃虫的天敌(如赤眼蜂)虽环保,但受气候、地域影响大,无法大规模推广。

长期以来,“防虫难” 成为制约棉花产业发展的核心瓶颈,也让人们开始思考:能否让棉花自身具备 “防御能力”?

二、生物技术的 “防虫密码”:从细菌到棉花

答案藏在一种名为苏云金杆菌(简称 Bt) 的微生物中。早在 1901 年,科学家就发现,Bt 在繁殖过程中会产生一种特殊的蛋白质 ——Bt 毒蛋白。这种蛋白对人体、畜禽无害,却能精准攻击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当害虫吞食 Bt 毒蛋白后,蛋白会在其肠道内被激活,破坏肠道上皮细胞,导致害虫停止进食并死亡。

生物技术的突破,正是实现了 “将 Bt 毒蛋白基因转入棉花”:

基因提取:从苏云金杆菌中分离出能产生 Bt 毒蛋白的基因片段;

基因导入:通过农杆菌转化、基因枪轰击等技术,将 Bt 基因整合到棉花的基因组中;

筛选培育:在实验室中筛选出能稳定表达 Bt 毒蛋白的棉花幼苗,经过多代培育,最终形成具有持续抗虫能力的 “抗虫棉品种”。

简单来说,抗虫棉的 “防虫功能” 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借助生物技术,让棉花获得了原本属于细菌的 “防御基因”,从而实现对棉铃虫的 “主动抵抗”。

三、抗虫棉的 “生态革命”:不止于少打农药

自 1996 年全球首例抗虫棉商业化种植以来,这一技术已在全球 20 多个国家推广,其带来的效益远超 “减少农药使用”:

降低种植成本:抗虫棉种植户可减少 50%-70% 的农药喷洒次数,不仅节省农药费用,还减少了人工投入,每亩地能降低成本 100-200 元;

提升棉花品质:因棉铃虫危害减少,棉花的蕾铃脱落率降低,吐絮更整齐,纤维长度和强度显著提升,优质棉比例提高 15% 以上;

保护生态环境:大量减少农药使用后,棉田周边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得以恢复,蜜蜂、瓢虫等有益生物数量增加,农药对地下水的污染也大幅降低;

保障粮食安全:在我国,抗虫棉的推广让原本因棉铃虫肆虐而弃种的棉田重新恢复种植,稳定了棉花产量,间接为粮食作物种植腾出了耕地资源。

以我国为例,截至 2024 年,抗虫棉种植面积已占全国棉花总种植面积的 95% 以上,累计减少农药使用量超过 100 万吨,相当于减少了约 500 万次农药喷洒作业。

四、争议与未来:生物技术的 “理性发展”

尽管抗虫棉优势显著,但围绕它的争议从未停止。有人担心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需说明:我国商业化种植的抗虫棉主要用于纺织,不直接作为食品),也有人担忧 “害虫产生抗性”—— 长期单一种植抗虫棉,部分棉铃虫可能会逐渐适应 Bt 毒蛋白,导致抗虫效果下降。

为应对这些问题,科学家早已制定了 “抗性管理策略”:

** refuge(庇护所)策略 **:要求种植户在抗虫棉田周边种植 5%-10% 的普通棉花,让部分棉铃虫在普通棉田存活,避免其因长期接触 Bt 毒蛋白而快速产生抗性;

多基因抗虫棉研发:目前已成功培育出同时携带 Bt 基因和其他抗虫基因(如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的 “双抗虫棉”“三抗虫棉”,即使害虫对一种毒蛋白产生抗性,仍会被其他毒蛋白抑制;

严格安全评估:我国对转基因作物实行 “全程安全评估” 制度,从基因导入到品种推广,需经过实验室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和安全证书申请 5 个阶段,确保其对人体、环境无风险。

未来,随着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技术的发展,棉花的 “防虫功能” 还将进一步升级:科学家正尝试让棉花同时抵御蚜虫、红蜘蛛等多种害虫,甚至具备抗干旱、抗盐碱的能力,让 “多功能棉花” 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助力。

结语

棉花从 “依赖农药防虫” 到 “自带防虫功能”,背后是生物技术对农业生产的深刻变革。这一技术不仅解决了传统农业的痛点,更让我们看到:通过科学手段,人类完全可以在保障产量与保护生态之间找到平衡。当然,生物技术的发展仍需保持理性 —— 在拥抱技术红利的同时,也要通过严格的监管、科学的管理,让其始终服务于人类福祉与生态安全。或许未来某一天,不仅是棉花,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都能通过生物技术实现 “自带防御功能”,开启农业生产的全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