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MBTI 人格测试能风靡网络?
在当下的网络世界中,MBTI 人格测试可谓风头无两。无论是社交媒体上频繁出现的相关话题,还是年轻人日常交流中时不时提及的诸如 “INTJ”“ENFP” 等神秘代码,都彰显着它的火爆程度。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 MBTI 人格测试在网络上掀起如此热潮呢?
一、MBTI 人格测试的起源与发展
MBTI(Myers - Briggs Type Indicator)即迈尔斯 - 布里格斯类型指标,由美国作家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和她的母亲凯瑟琳・库克・布里格斯在 20 世纪 40 年代编制而成。其理论基础源自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心理类型理论。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大量青壮年男性奔赴战场,国内岗位急需人员填补,且这些新上岗者往往缺乏经验。于是,布里格斯母女试图开发一种工具,通过匹配人员的性格和气质与工作,来高效分配有限的人力资源,这便是 MBTI 的雏形。
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她们以高中、大学和医学院的学生为对象,对这一工具进行了开发、测试与完善。这些学生运用初步分析结果,为战争及战后恢复贡献力量,也使得 MBTI 逐渐获得广泛认可并流行起来。1957 年,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与世界上最大的私人非营利教育测试组织 —— 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签订出版合同,进一步推动了 MBTI 在全球的传播。如今,MBTI 由迈尔斯 - 布里格斯公司负责出版和发行,该公司持续对其进行修订与更新,以提升其有效性、可靠性,并保持在全球范围内的相关性和实用性。
二、MBTI 人格测试的原理与特点
MBTI 从精神能量指向、信息获取方式、决策方式及生活态度取向这 4 个维度进行测试。每个维度包含两个方向,代表不同的偏好倾向,分别是 E(Extroversion,外向)和 I(Introversion,内向)、N(iNntuition,直觉)和 S(Sensing,感觉)、F(Feeling,情感)和 T(Thinking,思维)以及 P(Perceiving,感知)和 J(Judging,判断)。四个维度的不同偏好倾向组合起来,便形成 16 种人格类型,每种类型都用 4 个字母表示,如 INTJ、ENFP 等。
这种测试方法具有一些显著特点。一方面,它将复杂的人格进行分类简化,使人们能够快速理解自己和他人的人格特点。相较于一些复杂、专业且难以理解的心理测试,MBTI 的测试方法简单、温和,结果也更通俗易懂,大众能够轻松掌握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另一方面,MBTI 测试有着经典的理论基础,它基于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为其科学性提供了一定的支撑。而且,它测量的是人格类型,而非人格特质,这种独特的测量方式也吸引了众多关注。
三、MBTI 人格测试风靡网络的原因
(一)满足自我认知需求
古往今来,人类对自我认知的探索从未停止。哲学家们早已意识到自我理解是人类的基本需求。然而,人类的身份和人格极其复杂,而 MBTI 为普通人提供了一个简单直接、易于理解的框架,帮助人们梳理这种复杂性。通过测试,个体能够获得关于自身性格特质的描述,仿佛为自己的行为、思维模式找到了一种解释。例如,一个总是喜欢独处思考的人,在得知自己是 “I”(内向型)人格后,会对自己的行为模式有更清晰的认知,这种自我认知的达成能够给人带来一种掌控感和安全感。
(二)提供理想化自我形象
人们不仅希望了解真实的自己,还渴望知晓理想中的自我是什么样的。MBTI 测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一需求。个体在测试结果中,能够间接捕捉到理想自我的形象。比如,测试结果中对某种人格类型优点的描述,可能成为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努力追求的方向,促使他们寻找成为理想自我的路径,激励自己不断成长和进步。
(三)助力印象管理
在网络时代,人们非常注重在他人眼中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MBTI 类型便成为了个体进行印象管理的重要工具。当人们在社交平台上公开自己的 MBTI 类型时,实际上是在向他人传递一种关于自己性格特点的信息,引导他人对自己形成特定的认知和期待。例如,一个自认为是 “ENFP 快乐小狗” 的人在社交平台展示这一 MBTI 类型,可能会让他人更容易将其与热情、开朗、充满活力等积极特质联系起来,从而塑造出符合自己预期的个人形象。
(四)社交指引与匹配功能
在交友、恋爱甚至职业选择等重要生活场景中,MBTI 类型被许多人当作判断与他人匹配度的重要依据。在交友方面,一些人认为相同 MBTI 类型的人可能更容易相互理解和产生共鸣,而不同类型之间也可能存在互补的关系,增加相处的趣味性。例如,“E 人”(外向型人格)和 “I 人”(内向型人格)可能在交流中相互学习,拓展自己的社交边界。在恋爱关系中,部分人会参考 MBTI 人格类型来判断与潜在伴侣的适配度,尽管这种做法在科学性上存在争议,但它确实反映了 MBTI 在人际关系构建中的影响力。在职场中,了解团队成员的 MBTI 类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彼此的工作风格,促进团队协作。比如,“J 型”(判断型)人格的人注重计划和秩序,“P 型”(感知型)人格的人更具灵活性和适应性,当两者在团队中相互配合时,能够发挥各自优势,提升团队效率。
(五)商业营销的推动
MBTI 测试结果通常带有积极赞美和包容性的描述,这使得个体在获取测试结果时能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安慰。商家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特点,将其作为新颖的营销思路和策略。例如,一些品牌会推出针对不同 MBTI 人格类型的产品或营销活动。针对 “INTJ” 这种理性、追求高品质的人格类型,推出设计简约、功能强大的科技产品,并在宣传中强调产品与该人格类型特质的契合度,从而吸引目标客户群体,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 MBTI 在网络上的传播。
(六)网络传播的放大效应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为 MBTI 人格测试的传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与 MBTI 相关的话题、视频、图文内容层出不穷。一个有趣的 MBTI 相关梗图或段子可能在短时间内被大量转发、评论,引发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而且,网络上众多的 MBTI 测试平台和相关内容创作者,不断丰富着 MBTI 的传播形式和内容,吸引更多人参与到 MBTI 测试和讨论中来,形成了一种强大的传播合力,让 MBTI 迅速风靡网络。
尽管 MBTI 人格测试在网络上广受欢迎,但其科学性在学术领域一直面临争议。部分专家指出,MBTI 理论中的一些核心假设尚未得到充分证实,在信度和效度等科学检验指标上表现不够理想,例如人格测试结果的稳定性存在问题等。因此,我们在对待 MBTI 测试结果时,应保持理性和客观,将其作为一种了解自我和他人的参考工具,而不能完全依赖它来定义自己或评判他人。但不可否认的是,MBTI 人格测试以其独特的魅力,在网络时代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交、自我认知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