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知识,让科普触手可及!
主页 科普资讯 科技与工程 生物技术 揭秘农作物的 “防身术”:生物技术如何让作物抵御病虫害

揭秘农作物的 “防身术”:生物技术如何让作物抵御病虫害

大众科普网
2025-10-12 19:16:39 1739

在农田里,病虫害就像潜伏的 “敌人”,每年会导致全球粮食减产 20%-30%。但细心观察会发现,有些农作物却能在病虫害侵袭中 “安然无恙”—— 有的玉米叶片上看不到蚜虫啃食的痕迹,有的棉花即使遭遇棉铃虫也能正常结桃。这些作物的 “防身能力” 从何而来?除了传统育种培育的天然抗性,现代生物技术正成为它们抵御病虫害的 “硬核武器”。

揭秘农作物的 “防身术”:生物技术如何让作物抵御病虫害

一、从 “天然防御” 到 “科技赋能”:抗性作物的进化之路

其实,自然界中的植物本就拥有基础的 “防御系统”。比如有些水稻品种能分泌特殊的化学物质,让稻飞虱不敢靠近;有些土豆的叶片被害虫啃食后,会释放挥发性气体吸引害虫的天敌。但天然抗性往往 “针对性弱”—— 能抵抗稻瘟病的水稻,可能对纹枯病毫无抵抗力;同时 “强度有限”,遇到大规模病虫害时仍会减产。

传统育种技术通过筛选天然抗性植株、杂交选育,让作物的抗性逐步提升,但这个过程往往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且难以精准控制抗性基因的表达。直到生物技术出现,人类才真正实现了对作物 “防御系统” 的 “精准改造”,让作物拥有更强大、更专一的抗病虫害能力。

二、抗虫作物:给作物装上 “生物杀虫剂”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抗虫生物技术,是基于 “苏云金杆菌(Bt)” 的基因工程技术。苏云金杆菌是一种常见的土壤细菌,它能产生一种特殊的 “Bt 毒蛋白”—— 这种蛋白对人体和哺乳动物无毒,但当鳞翅目害虫(如棉铃虫、玉米螟)吃下后,会在害虫肠道内被激活,破坏肠道细胞,最终导致害虫死亡。

科学家通过基因克隆技术,将苏云金杆菌中负责合成 Bt 毒蛋白的基因提取出来,再通过载体导入到棉花、玉米等作物的基因组中。这样一来,作物自身就能持续合成 Bt 毒蛋白,相当于给作物装上了 “内置杀虫剂”。当棉铃虫啃食 Bt 棉花的叶片时,会立即摄入 Bt 毒蛋白,短时间内就会停止取食并死亡。

这种抗虫方式不仅高效,还能大幅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数据显示,种植 Bt 棉花的农田,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了 50%-70%,既降低了农民的种植成本,也减少了农药对土壤、水源和生态环境的污染。

三、抗病作物:为作物打造 “免疫屏障”

除了虫害,病害也是作物减产的重要原因。由病毒、细菌、真菌引起的病害,会通过空气、水流或昆虫传播,一旦爆发就可能席卷整片农田。生物技术则能为作物打造 “免疫屏障”,让作物主动抵抗病害侵袭。

其中一种常用技术是 “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工程”。病毒要感染作物细胞,首先需要通过其外壳蛋白与作物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科学家将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导入作物后,作物会合成大量的病毒外壳蛋白,这些蛋白会抢先与作物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就像给细胞的 “大门” 装上了 “挡箭牌”,让真正的病毒无法进入细胞,从而阻止病毒感染。

比如抗黄瓜花叶病毒的番茄,就是通过导入黄瓜花叶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培育而成的。这种番茄在遭遇黄瓜花叶病毒时,叶片不会出现皱缩、黄化等症状,能正常开花结果。此外,科学家还能通过导入 “抗病基因”,增强作物自身的免疫反应。比如将水稻中的抗稻瘟病基因导入到感病品种中,就能让原本容易感染稻瘟病的水稻,拥有识别并清除稻瘟病菌的能力。

四、基因编辑:精准 “升级” 作物的防御系统

如果说传统基因工程是 “导入外源基因”,那么基因编辑技术就是对作物自身基因的 “精准改造”,让作物的防御系统实现 “迭代升级”。以 CRISPR-Cas9 技术为例,它就像一把 “分子剪刀”,能在作物基因组的特定位置进行切割,删除有害基因或修饰现有基因,从而增强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

比如小麦的 “白粉病” 是由真菌引起的严重病害,传统防治需要频繁喷洒农药。科学家通过 CRISPR-Cas9 技术,编辑了小麦中的 “MLO 基因”—— 这个基因原本会帮助白粉病菌入侵小麦细胞,编辑后的 MLO 基因会失去功能,白粉病菌再也无法附着在小麦叶片上,小麦因此获得了持久的抗白粉病能力。更重要的是,这种通过编辑自身基因培育的抗病小麦,不含任何外源基因,更易被公众接受。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通过编辑水稻基因,让水稻能合成更多的抗菌物质,抵抗细菌性条斑病;编辑玉米基因,增强玉米对茎基腐病的抗性…… 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让作物抗性改良进入了 “精准、高效、安全” 的新阶段。

五、生物技术的 “边界”:在创新中守护安全

尽管生物技术为作物抗病虫害提供了强大的解决方案,但它的发展也伴随着对安全性的讨论。比如有人担心抗虫作物中的 Bt 毒蛋白会影响蜜蜂等有益昆虫,或通过食物链积累影响人类健康。但经过数十年的科学研究和实践验证,目前已批准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抗虫、抗病作物,其安全性都经过了严格的评估 ——Bt 毒蛋白在人体消化道内会被分解为氨基酸,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同时,针对有益昆虫的长期监测也表明,Bt 作物对蜜蜂、瓢虫等生物没有不良影响。

此外,各国也建立了严格的生物技术作物审批制度,从实验室研究、田间试验到商业化种植,每一步都需要进行环境风险和食品安全评估,确保生物技术在造福农业的同时,不会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从依靠天然抗性 “被动防御”,到通过生物技术 “主动出击”,人类对抗作物病虫害的方式不断升级。生物技术不仅让作物拥有了更强大的 “防身术”,也为解决全球粮食安全、减少农药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新的思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我们或许能培育出更多 “多抗” 作物 —— 既能抵抗多种虫害,又能抵御多种病害,让农田真正成为 “丰产、安全、绿色” 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