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也戴眼镜
在当今社会,眼镜已然成为极为常见的物品,无论是近视、远视还是散光人群,眼镜都为他们的清晰视界提供了有力支持。但当我们将目光回溯到古代,不禁会心生疑问:古人也会被视力问题所困扰吗?他们是否也有类似眼镜的工具来改善视力呢?答案是肯定的,古人不仅会近视,而且确实拥有用于矫正视力的 “眼镜”。
古人的视力困扰
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已意识到视力问题的存在。甲骨文中便有 “目不丧明”“疾盲” 等记载,这表明在数千年前,人们就已经关注到眼睛的健康状况以及视力受损的情况。先秦时期,孟子也曾谈及视力问题,“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足见古人对眼睛的重视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唐宋时期,由于科举制度的发展、造纸术和印刷术的进步,读书人的数量逐渐增多,书籍的流通也更为广泛。人们阅读量的大幅增加,使得近视问题开始在文人阶层中逐渐凸显。例如,大诗人白居易就曾描述自己的视力状况,“散乱空中千片雪,朦胧物上一重纱。纵逢晴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亦见花”,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他因视力不佳而产生的困扰。而欧阳修也曾自述 “近视,常时读书甚艰,惟使人读而听之”,由此可见,近视问题在古代文人中并不罕见。
古代镜片的早期记载
提及眼镜,就不得不追溯到镜片的起源。最早关于镜片的记载,可以上溯至春秋时期齐国的《考工记》。书中记载了用金锡为镜,其凹面向日取火的方法,不过,此时的镜片并非用于矫正视力,而是用于取火。直到战国时期,墨子对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得出了几何光学的一系列基本原理,这为后来镜片在视力矫正方面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东汉初年,张衡在研究月亮的盈亏及月日食的初步原因时,借助了透镜的帮助,这表明在当时,透镜已经在一些科学研究领域得到应用。1980 年,从扬州邗江甘泉山刘荆墓出土了一面水晶凸面镜,直径 1.3 厘米,圆形,镶嵌在一个指环形的金圈里,这个小巧玲珑的镜片能使物体放大 5 倍。墓主刘荆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儿子,由此可见,早在东汉初年,古人就已经掌握了制作具有放大功能镜片的技术。
眼镜的发展历程
南宋时期:眼镜的雏形出现
南宋时期,一种名为 “叆叇” 的物品开始出现,这便是眼镜的雏形。赵希鹄在《洞天清录》中记载:“叆叇,老人不便细书,用黢谜掩目则明。” 意思是说,佩戴叆叇可以帮助老年人更清晰地阅读细小的文字。此时的叆叇通常由水晶或玳瑁制成,由于材料珍贵,制作工艺复杂,所以价格昂贵,只有皇室和贵族等少数人能够拥有,它也因此成为了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明朝时期:眼镜的改进与普及
到了明朝,眼镜在形制和佩戴方式上有了进一步的改进。明万历年间,田艺蘅在《留青日札》中描述:“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细节,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笔画信明。中用绫绢联之,缚于脑后,人皆不识,举以问余。余曰:此叆叇也。”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此时的叆叇已经有了绫绢系于脑后,类似于现代眼镜的镜脚,佩戴起来更加方便。此外,明代仇英绘制的《南都繁会景物图卷》中,也清晰地描绘了一位老者鼻梁上架着眼镜的情景,这表明在明朝时期,眼镜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普及,不再仅仅是贵族的专属。
清朝时期:眼镜价格下降与广泛应用
清朝时期,随着制作工艺的不断提高和材料的逐渐丰富,眼镜的价格大幅下降。据记载,清朝时眼镜 “每副值银最贵者不过七八分,甚而四五分,二三分一副者”,这使得更多的人能够购买得起眼镜。眼镜的应用范围也进一步扩大,不仅老年人用于辅助阅读,近视的文人墨客、官员等也开始广泛佩戴眼镜,眼镜逐渐从奢侈品转变为一种较为常见的视力矫正工具。
古代眼镜的种类与称呼
在古代,眼镜除了被称为 “叆叇” 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称呼。例如,“僾睫”“读书石”“单照”“眼环” 等。这些称呼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眼镜的功能和特点。从种类上来看,古代眼镜主要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凸透镜主要用于矫正远视和老花眼,帮助老年人看清近处的物体;而凹透镜则用于矫正近视,使近视患者能够看清远处的事物。此外,古代眼镜还有单镜片和双镜片之分。早期的眼镜多为单镜片,需要手持使用,后来逐渐发展出了双镜片眼镜,佩戴起来更加方便,解放了双手。
古代眼镜的制作材料与工艺
古代眼镜的镜片通常由水晶石、石英、黄玉或紫晶等天然材料磨制而成。这些材料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和良好的光学性能,但由于材料稀少,开采和加工难度大,所以制作成本高昂。随着玻璃工业的发展,玻璃逐渐取代了天然水晶成为制作镜片的主要材料,这使得眼镜的成本大幅降低,为眼镜的普及创造了条件。在镜架的制作方面,古代工匠们充分发挥智慧,运用了多种材料和工艺。早期的镜架多采用木制或皮革制成,后来逐渐发展出了金属镜架。制作工艺上,有雕刻、镶嵌、镂空等多种技法,使得镜架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成为了一件精美的工艺品。例如,南宋时期的官造眼镜常选用玳瑁作为镜架材料,玳瑁因其独特的纹理和珍贵的材质,被视为神圣且具有象征意义的材料,用其制作的眼镜不仅体现了佩戴者的尊贵身份,还具有一定的装饰性。
古代眼镜的文化意义
在古代社会,眼镜不仅仅是一种视力矫正工具,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对于文人阶层来说,佩戴眼镜往往被视为一种文雅的象征,体现了他们对知识的追求和对阅读的热爱。同时,眼镜也成为了一种时尚配饰,不同款式和材质的眼镜反映了佩戴者的身份、地位和品味。在一些绘画作品和文学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眼镜的身影,它成为了描绘人物形象和时代背景的重要元素。例如,在一些明清时期的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到文人雅士们佩戴着眼镜,专注于读书、写字或欣赏字画的场景,这些画面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的文化氛围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结语
从远古时期对视力问题的关注,到南宋时期眼镜雏形的出现,再到明清时期眼镜的改进、普及和多样化发展,古人在视力矫正方面不断探索和创新。古代眼镜的发展历程,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科技水平和制作工艺,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今,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眼镜的种类和功能日益丰富,但我们不应忘记古人在这一领域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通过对古代眼镜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感受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