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知识,让科普触手可及!
主页 科普资讯 社会科学 经济学 为什么 “会员制” 在各行各业都很流行?

为什么 “会员制” 在各行各业都很流行?

大众科普网
2025-10-12 19:15:32 1816

一、会员制:不是 “优惠”,是精准的经济算计

当你为视频网站年费会员点击支付时,或许以为只是买到了低价观影特权;当山姆会员店的 260 元年费卡握在手中,你可能觉得只是换来了入场资格。但在经济学家眼中,这张小小的会员卡,本质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达成的 “效率契约”,其流行根植于三重底层经济逻辑。

为什么 “会员制” 在各行各业都很流行?

最核心的逻辑是三级价格歧视的完美落地。企业始终面临一个难题:如何让愿意多花钱的客户不占便宜,让价格敏感的客户不流失?会员制给出了最优解。通过设置 “会员费门槛”,企业自动完成用户分层:愿意支付年费的高价值用户,对价格敏感度低,更看重品质与便利,企业可通过专属服务提升其消费频次(数据显示核心会员客单价较普通用户高 35%);而价格敏感型用户则会在优惠驱动下成为会员,通过高频次购买摊薄会员成本。这种差异化定价既避免了 “一刀切” 的收益损失,又实现了 “客户终身价值最大化” 的目标。

二、飞轮效应:会员制如何让企业滚起增长雪球

在平台经济时代,会员制的价值早已超越 “定价工具”,进化为驱动增长的 “飞轮引擎”。清华大学的研究揭示,平台会员制能产生独特的注意力吸引与流量分发机制,这正是飞轮转动的核心动力。

以京东 PLUS 会员为例,其运作逻辑清晰展现了飞轮的加速过程:首先通过免运费、专属折扣等权益吸引用户付费,将分散的个人注意力汇聚成平台的 “公域流量”;随后平台将这些精准流量打包售卖给商户,转化为商户的 “私域流量”;商户借助流量提升销量后,又会反哺平台,愿意支付更高的流量费用并提供更优价格,进一步增强会员权益吸引力。如此形成 “会员增加→流量扩容→商户增收→权益升级→会员更多” 的闭环,推动平台生态持续扩张。

这一飞轮的转动效率,取决于三个关键变量:消费者收入水平提升、平台用户结构优化、会员服务规模效应增强,都会让飞轮转得更快;而用户规模盲目扩张、商户自然流量过剩,则会减缓飞轮速度。这也解释了为何京东、山姆等企业更注重 “精细化运营” 而非 “规模扩张”。

三、双向共赢:用户与企业的价值交换

会员制的流行,绝非企业单方面的 “套路”,而是消费者与企业的 “双向奔赴”。从用户视角看,会员制本质是 “决策成本的转移支付”—— 支付的会员费,本质是雇佣企业为自己 “筛选商品” 的服务费。

山姆会员店的成功极具代表性。其通过将 SKU 严控在 4000 个(仅为传统卖场 1/5),替会员完成了 “货比三家” 的繁琐流程,这种 “决策外包” 服务精准击中了新中产 “省时省力” 的核心需求。当消费者发现,山姆的排骨更香浓、小青柠汁无添加、美妆价格比主播补贴更低时,会员费就从 “支出” 变成了 “节省”。数据印证了这种价值感知:山姆卓越会员续卡率高达 92%,即便在消费收缩期仍实现逆增长。

对企业而言,会员制则实现了成本结构的优化。传统模式下,企业需持续投入成本吸引新客,而会员制通过预付费模式锁定长期客户,不仅降低了 “获客成本”,更将 “不确定收入” 转化为 “确定性现金流”。视频网站的实践尤为典型:通过会员费提前回笼资金,再投入内容生产,既降低了财务风险,又能通过中腰部内容消耗用户时间(用 20% 成本覆盖 80% 需求),大幅提升利润率。

四、边界与未来:会员制的健康生长之道

不过,会员制的流行也伴随着争议:大数据 “杀熟”、续费陷阱、权益缩水等问题时有发生。这些问题本质是企业对 “短期利益” 的追逐,违背了会员制的 “信任本质”。经济学规律早已证明:当会员觉得 “不划算”—— 即(精选产品 + 品质 + 体验)× 消费频次<会员价格时,就会选择流失。麦德龙 2/3 会员不愿续卡的案例,正是对短视企业的警示。

未来的会员制,必然走向 “透明化” 与 “价值深化”。正如欧盟通过 GDPR 标准规范数据使用,企业需通过公示积分规则、简化注销流程、保障隐私安全等方式重建信任;同时像山姆那样,从 “卖商品” 转向 “卖生活方案”,通过独家产品、品质承诺、场景服务等不可替代的价值,让会员费从 “门槛” 变成 “门票”。

从百货商店的 “贵宾卡” 到平台经济的 “联名会员”,会员制的形态不断演变,但核心始终未变: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搭建起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桥梁,实现效率与价值的最优匹配。这或许就是它能穿越行业周期、成为商业标配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