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知识,让科普触手可及!
主页 科普资讯 社会科学 社会学 外卖员为何总在 “赶时间”:平台算法与劳动异化

外卖员为何总在 “赶时间”:平台算法与劳动异化

大众科普网
2025-05-23 17:03:40 1887

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我们总能看到外卖员风驰电掣的身影,他们仿佛与时间在赛跑。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凛冽,外卖员总是争分夺秒,只为将餐食准时送到顾客手中。为何外卖员总是如此 “赶时间”?这一现象背后,实则是平台算法与劳动异化交织作用的结果 。

外卖员为何总在 “赶时间”:平台算法与劳动异化

平台算法:时间紧箍咒

外卖平台为了提升配送效率和用户体验,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了复杂的算法系统。从订单分配来看,算法会综合考虑骑手位置、忙碌程度、餐厅出餐时间以及顾客预计送达时间等诸多因素,将订单派发给看似最合适的骑手 。但在实际操作中,这种 “最合适” 往往给骑手带来巨大压力。

比如,在午餐或晚餐高峰时段,订单量暴增,算法为了追求整体效率,会给骑手分配尽可能多的订单。一个骑手可能同时接到来自不同方向、不同餐厅的多单任务。以北京某商圈为例,在高峰期,有的骑手一次会被分配 5 - 8 单,这些订单要求在 30 - 45 分钟内送达不同地点。骑手需要在有限时间内规划出最佳路线,穿梭于拥堵的街道,稍有耽搁就可能导致部分订单超时 。

在预估送达时间方面,算法看似精确,却未充分考虑现实中的复杂情况。它依据历史数据和理想路况计算出送达时间,然而实际中,道路施工、突发交通事故、天气恶劣等状况频繁出现。一旦出现这些意外,骑手就必须在剩余的时间里加快速度,以弥补被耽误的时间。曾有外卖员反映,在雨天,道路湿滑,车辆行驶缓慢,原本 20 分钟的路程可能需要 40 分钟,但算法并不会因此调整送达时间,超时的压力便全落在骑手身上 。

劳动异化:身不由己的奔波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过程、类本质以及他人相异化。在外卖行业中,这一理论有着鲜明体现 。

从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来看,外卖员辛苦配送的餐食,对于他们而言仅仅是完成工作任务的对象,与自身的生活需求并无直接关联。他们在烈日下、寒风中奔波,只为了将一份份餐食及时送到顾客手中,但这些餐食所带来的价值,绝大部分被平台和商家获取,外卖员得到的只是微薄报酬。例如,一单外卖配送费可能只有 5 - 8 元,而顾客支付的餐费中,平台抽成和商家利润占据了较大比例 。

劳动过程的异化也十分明显。外卖员的工作流程被平台算法严格控制,他们从接单、取餐到送餐,每一个环节都像是在执行机器设定的程序。在配送过程中,骑手时刻关注着手机上的倒计时,时间一到就会面临罚款或差评风险。他们无法自主决定工作节奏,只能按照算法指示匆忙赶路,逐渐失去了对工作过程的自主掌控感。许多外卖员表示,一旦接单,就如同上了发条的机器,一刻也不敢停歇 。

在类本质异化方面,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但外卖员的工作更多是为了维持生计,被迫重复机械的配送任务,难以从中获得自我实现和发展。长时间高强度工作,让他们无暇提升自身技能或追求其他兴趣爱好。有外卖员透露,每天工作时长基本在 10 - 12 小时,甚至更长,回到家后累得只想睡觉,根本没有精力去做别的事情 。

此外,外卖员与他人之间也存在异化。他们与顾客之间,往往只是短暂的送餐与接收关系,缺乏真正的情感交流。顾客关注的是餐食是否按时送达、是否完好,一旦出现问题,可能会对外卖员进行差评或投诉。而外卖员与平台之间,更是处于不平等地位。平台制定规则,外卖员只能被动接受,当权益受到侵害时,也很难与平台进行有效抗争 。

破解困局:多方协同努力

外卖员 “赶时间” 的现状,不仅关乎外卖员自身权益,也影响着社会交通安全和服务质量。要破解这一困局,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

平台应优化算法,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充分考虑骑手实际情况和现实中的不确定性。例如,合理分配订单数量,根据天气、路况等实时调整预估送达时间;建立更人性化的反馈机制,当骑手遇到突发状况时,能够及时调整配送计划,避免骑手因害怕超时受罚而冒险赶路 。

政府要加强对平台的监管,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平台用工行为和算法应用。保障外卖员的劳动权益,明确工作时长、劳动报酬、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标准,确保外卖员在为社会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自身权益也能得到有效保护 。

社会公众也应给予外卖员更多理解和宽容。当遇到送餐超时等情况时,多一些耐心沟通,少一些差评投诉。因为外卖员并非故意延误,很多时候是受到客观因素制约 。

外卖员总是 “赶时间” 是平台算法与劳动异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平台、政府和社会各方携手合作,才能让外卖员的工作环境得到改善,使他们不再被时间所 “驱赶”,实现外卖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