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孤独症?
什么是孤独症?在网络发达的今天,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但是具体是什么,未必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现在就给大家具体介绍介绍:
孤独症的学名是广泛性发育障碍,又叫“自闭症”,这个和我们大多数人认为的“自闭”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孤独症被认为是一种终身性、固定性的具有异常行为特征的神经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流行病调查显示0-6岁的儿童孤独症及孤独症谱系障碍患病率为1.53‰。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确,据研究与遗传因素、脑功能异常、孕期理化因子等因素相关;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多有智力低下及认知功能障碍。
曾经有一部电影叫做“海洋天堂”,里面的那个主角就是一个孤独症患者,他自幼发病,父亲对其进行长期反复的康复训练,成年后仍存在行为异常、智力发育差、适应能力差,无法与周围的人及环境进行有效的交流,有自己固有的一套行为模式;除此之外无法独立生活而需要家人照顾。即使是长期反复的训练,他只能做一些简单机械的工作,基本生活技能缺失,与父亲的言语交流少之又少,对家人及亲友的关心没有太多的反馈,只关注某一物品的某一项特性;由此可见孤独症给患者本身、家庭及社会带来较大的经济及心理负担。
孤独症发病较早,一般在30-36个月内发病,据国外研究发现,在出生后14个月就广泛表现出来,国内研究也表明大多数孤独症儿童在2岁前就明显的的临床表现,但是多数父母常常忽略儿童的早期症状。婴儿时期可能存在回避目光接触,对人的声音缺乏兴趣及反应,不期待被抱起,照料困难,喜好尖叫或特别安静,幼儿期时呼之无反应,对父母不产生依赖,缺乏对同龄儿童交往及玩耍的兴趣,对玩具关注缺乏整体性,只关注物品的某一特性,如圆形、旋转、颜色等;言语交流障碍,无论是语言发育还是语言理解能力均受损,不会用正确的言语表达,或者是尖叫或者是哭闹、使用手势或其他形式表达自己的要求,通常可能被父母老师认为是不合群、孤僻;到了学龄期与周围的人不能建立有效关系,行为刻板单一,兴趣爱好狭窄,其中只有25%的智力处于正常水平,学习成绩不理想,甚至无法完成学业,严重者无法独立生活,终身需要专人照护。
由于一些孤独症患儿在图片排序、图形拼凑这类操作性的以及快速计数、背数字等记忆方便有较强能力,这就出现智力低下的同时又出现“孤独性才能”,如在音乐、计算、推算日期、机械记忆和背诵方面呈现特异功能,被称为“白痴天才”。比如在美国电影《雨人》中主角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具有超强的记忆力,能够回忆曾经看过的任何东西,包括内容、位置或某一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过程,计算能力更是堪比计算机,而在生活方面却比较低能,不能很好理解各种情感,生活自理能力低下,做出与年龄即为不相符的行为。然而遗憾的是,不是所有的孤独症患者都拥有某一种超强的能力或天赋,只有大约10%的孩子可能是这样的,而大多都是智力低下的。
目前对于孤独症的治疗主要是早期发现、早期干预,4岁或更早就开始治疗,一对一,家庭积极参与以及结构化教育。康复训练主要以行为矫正和训练教育为主,药物对症治疗为辅,针对孤独症儿童在语言、交流以及感知觉运用等方面所存在的缺陷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核心是增进孤独症儿童对环境、对教育和训练内容的理解及服从。除了患儿,家长也需要进行心理疏导,调整心态,积极了解孤独症,积极主动的面对现实,长期坚持对患儿进行训练、教养。在积极有效的干预下,部分患儿能够独自做一些简单的事情,即使其中有一些仪式化的、固定的行为,对于父母来说也是莫大的安慰。
为了提高人们对孤独症的认识,联合国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自闭症日。对于孤独症孩子来说,上帝为他们关了一扇门,有时却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他们通过这扇窗看世界,难免单一了一些简单了一些,请大家放下成见,不必像他们父母一样爱他们,只需做到不歧视不拒绝,耐心一些,让这些“星星的孩子”推开小窗户时更容易一些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