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知识,让科普触手可及!
主页 科普资讯 社会科学 历史学 穿越时空:探寻中国古代的 “外卖” 服务

穿越时空:探寻中国古代的 “外卖” 服务

大众科普网
2025-03-28 14:03:27 788

在现代生活中,外卖已成为人们日常饮食的重要选择,只需动动手指,美食便会送货上门。然而,你或许想不到,外卖服务并非现代社会的专属产物。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有了类似的服务模式,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出独特的行业形态。让我们穿越时空,探寻中国古代 “外卖” 服务的历史。

穿越时空:探寻中国古代的 “外卖” 服务

古代 “外卖” 的起源

虽然难以确定外卖服务确切起源于何时,但有资料显示,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类似外卖的行为。《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统治时期,天下闹饥荒,他询问侍从王业城中饥民的生活状况。王业为了让王莽相信饥民生活尚可,便从市场上买了梁飰肉羹(一种类似小米饭和肉羹的食物),拿给王莽看,说居民的食物都是这样。这一场景中,王业从市场购买食物的行为,与如今的外卖购买方式有着相似之处,可看作是外卖服务的雏形。

唐宋时期:外卖服务的发展与繁荣

唐代:外卖初现端倪

到了唐代,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餐饮业的进步,外卖服务开始更多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唐代笔记小说《唐国史补》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吴凑被任命为京兆尹,即将赴任时需要宴请宾客,但因时间仓促,来不及准备宴席。然而,他却迅速地准备好了两三百人的食物。原来,他利用了当时市场上的外卖服务,只要花费足够的金钱,便能快速获得大量食物。这表明在唐代,外卖已经成为一种能够满足紧急用餐需求的有效方式,且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供应能力。

宋代:外卖行业的黄金时代

宋代是中国古代餐饮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外卖行业也迎来了黄金时代。在宋代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大街小巷遍布着各种美食店铺,《东京梦华录》中详细描绘了当时汴京夜市的热闹景象,琳琅满目的美食令人目不暇接,有旋煎羊、白肠、鲊脯、冻鱼头、姜豉子、抹脏、红丝、批切羊头、辣脚子、姜辣萝卜等各种菜肴,还有素签沙糖、冰雪冷元子、水晶角儿、生淹水木瓜、药木瓜、鸡头穰沙糖、绿豆、甘草冰雪凉水、荔枝膏等丰富多样的甜品。如此丰富的美食选择,极大地刺激了市民的消费欲望,外卖服务也随之蓬勃发展。

《东京梦华录》中还提到,在汴京的 “马行街铺席” 一带,美食众多,茶坊酒店、勾肆饮食随处可见,并且还贴心地分为 “北食” 和 “南食”,以满足不同人的口味需求。这里的百姓往往不在家中做饭,而是选择到市店购买现成的食物,即 “往往只于市店旋置饮食,不置家蔬”。这种现象说明,在宋代,点外卖已经成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常见选择,外卖服务在城市中得到了广泛的普及。

此外,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也为我们提供了古代外卖的生动场景。在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店小二端着食物从 “脚店” 走出。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汴京比较高端的饭店被称为 “正店”,而稍微低档一些的则叫 “脚店”。画中的店小二很有可能是在为顾客送外卖,或者是顾客前来脚店购买外卖食物。这一画面直观地展示了宋代外卖服务的实际运作情况,从侧面反映出外卖行业在当时的繁荣程度。

南宋时期,虽然政治中心南迁,但外卖行业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临安(今浙江杭州)作为南宋的都城,工商业发达,餐饮业更是兴旺。《梦梁录》记载:“处处各有茶坊、酒肆、面店、果子、彩帛、绒线、香烛、油酱、食米、下饭鱼肉鲞腊等铺。盖经纪市井之家,往往多于店舍,旋买见成饮食,此为快便耳。” 这表明临安的外卖业与汴京相比毫不逊色,甚至在某些方面更胜一筹。市民们为了图方便快捷,经常在店铺购买现成的饮食,外卖服务已经成为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宋代,外卖服务不仅受到普通市民的喜爱,连皇帝也成为了外卖的忠实顾客。《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宣和年间,在酸枣门(二名景龙)门上,每逢特定节日,都有各种小商小贩聚集,准备着鹌鹑骨饳儿、圆子、拍、白肠、水晶鲙、科头细粉、旋炒栗子、银杏、盐豉、汤鸡、段金橘、橄榄、龙眼、荔枝等美食,随时准备 “御前索唤”,即等待皇帝的召唤,为其提供外卖服务。南宋孝宗皇帝也特别喜欢吃外卖,《都城纪胜》记载,孝宗想吃外卖时,会吩咐身边的侍官去购买,并会大方地赏赐店家金银。据说,孝宗的这一喜好很可能是受到他父亲宋高宗赵构的影响。岳飞的孙子岳珂在《桯史》中记载,宋太祖曾在一次心血来潮想要举办宴会时,因手下人来不及准备,便让他们去市场上购买外卖。后来,宋太祖下诏,规定以后类似场合前面几道菜都要通过点外卖来解决,以此昭示节俭和与民同乐。宋宁宗举办生日宴会时,也遵循了这一祖制。由此可见,在宋代,皇帝点外卖已经成为一种被认可的行为,甚至上升到了祖宗之法的高度。

古代外卖的配送方式

古代虽然没有现代便捷的交通工具和通讯设备,但人们依然想出了各种办法来实现外卖的配送。常见的配送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店家派人送货上门

这是与现代外卖服务最为相似的一种配送方式。在宋代,当顾客在店内下单后,店家会安排专门的人员,通常是店小二,将食物送到顾客指定的地点。这些负责送餐的人员对城市的道路和街巷非常熟悉,能够快速准确地将食物送达顾客手中。为了保证食物的温度和口感,他们还会使用一些特殊的送餐工具。

顾客自行取餐

除了店家送货上门外,古代还有一种配送方式是店家与顾客商定时间和地点,顾客自行前往取餐。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店家的人力成本,同时也给顾客提供了更多的选择。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在方便的时候前往指定地点取走自己订购的食物。

外卖员走街串巷收集订单并配送

在古代,还有一些专门的外卖员,他们会走街串巷收集顾客的订单。这些外卖员通常手持食盒,一边寻找潜在的顾客,一边接受他们的订餐需求。在收集到一定数量的订单后,外卖员会按照订单的先后顺序和顾客的地址,依次将食物送到顾客手中。这种配送方式类似于现代的 “众包” 模式,充分利用了社会闲散劳动力,提高了外卖服务的覆盖范围和效率。

为了保证食物在配送过程中的温度和口感,古人在送餐工具上也颇有讲究。他们常使用温盘和食盒等器具送餐。温盘是一种陶瓷制成的食品保温器皿,其内部有夹层,可以注入热水,从而保持菜品的温度。食盒则通常由木、竹、珐琅等材质制作而成,内部设有多层分隔,可以放置多种菜品。这些食盒不仅具有保温功能,还能够防止食物在运输过程中相互碰撞和洒漏。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餐盒并非一次性使用,外卖人员在送达食物后,还需要二次上门回收。

古代外卖菜单的丰富多样

古代外卖的菜单种类丰富多样,基本上餐馆里售卖的食物都可以提供外卖服务。从《东京梦华录》和《梦粱录・面食店》等古籍记载的部分美食食谱中,我们可以一窥古代外卖菜单的丰富程度。在菜肴方面,有旋煎羊、白肠、鲊脯、骨头羹、蹄子清羹、鱼辣羹、鸡羹、猪大骨清羹、杂合羹、蝴蝶面等;甜品则有冰雪冷元子、水晶角儿等;在节日或庆典时,还有顺应时节的特殊食物,如粽子、月饼等。无论是日常饮食还是节日美食,古代的外卖菜单都能够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

古代外卖行业的特点与局限

古代的外卖行业与现代相比,虽然在服务模式和配送方式上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着许多明显的特点和局限。由于受到科技水平的限制,古代外卖行业无法突破时空的限制。在空间方面,顾客叫外卖通常只能选择就近的店铺,很难跨越大半个城市去购买食物。这是因为古代的交通速度较慢,即使使用了保温食盒,距离过远也会导致送餐时间过长,食物容易在半路冷掉,从而无法保证口感。此外,古代没有现代便捷的通讯设备,顾客下单和店家接单的方式相对较为繁琐,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也受到一定影响。然而,尽管存在这些局限,古代的外卖行业依然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城市经济和餐饮业的发展水平。

中国古代的外卖服务历史悠久,从汉代的雏形出现,到唐宋时期的发展与繁荣,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古代的外卖服务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饮食选择,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虽然与现代外卖相比存在诸多差异,但古人在满足饮食需求方面所展现出的智慧和创造力,依然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通过了解古代的外卖服务,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和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