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 “AA 制” 在现代社会更流行?—— 降低交易成本
在现代都市的餐厅里,聚餐结束后众人掏出手机扫码平摊费用的场景已屡见不鲜。这种被称为 “AA 制” 的消费模式,正从年轻人的社交圈逐渐渗透到家庭聚会、同事团建等更多场景。从经济学角度看,AA 制的流行并非偶然,其背后暗藏着降低交易成本的深层逻辑 —— 这种看似简单的算账方式,其实在悄悄化解现代社会人际交往中的诸多隐性消耗。
要理解这一点,首先需要明确 “交易成本” 的概念。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提出,任何经济活动除了商品本身的价格,还存在着达成交易所需的额外成本:比如讨价还价的时间、监督合同执行的精力,甚至是因信息不对称产生的误解。在社交消费场景中,这些成本常常以更隐蔽的形式存在。
传统的轮流请客模式,看似省去了即时算账的麻烦,却在无形中积累着更高的隐性成本。设想这样的场景:朋友间轮流买单,每个人都需要默默记住谁请过多少次、每次花费多少,以便日后 “还人情”。这种记忆成本会随着社交频率增加而急剧上升,甚至可能因记忆偏差引发 “谁付出更多” 的隐性矛盾。更棘手的是 “人情债” 的估值难题 —— 一顿 500 元的晚餐,在不同人心中可能对应着不同的 “回报标准”,有人觉得下次请杯咖啡即可,有人则认为需要回请同等价位的饭局,这种认知差异本身就是一种交易成本。
AA 制则通过即时清算的方式,将这些隐性成本显性化并大幅降低。当聚餐费用被精准拆分到个人时,每个人的支出与回报立刻对等,无需长期记忆或后续补偿。这种模式尤其适配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社交 —— 人们的交往圈子更广、流动性更强,很难像传统社会那样维持稳定的长期互动关系。在商务聚餐、陌生人社交等场景中,AA 制几乎成为默认规则,因为它彻底消除了 “谁欠谁人情” 的心理负担,让社交关系更轻松地聚焦于活动本身。
数字支付的普及进一步放大了 AA 制的成本优势。过去拆分账单需要手动计算、找零,甚至可能因纸币面额问题产生误差,这些操作本身就是一种交易成本。而如今,微信、支付宝等平台的 “AA 收款” 功能能在几秒内完成费用拆分,不仅省去了计算时间,还避免了现金交易的繁琐。这种技术赋能让 AA 制的边际成本趋近于零,自然成为现代社交的最优解。
值得注意的是,AA 制的流行也反映了现代社会对 “关系平等” 的追求。在传统礼尚往来中,人际关系往往与利益交换深度绑定,而 AA 制通过 “各付其费” 的方式,将社交关系从利益纠葛中解放出来。这种模式下,人们更能基于兴趣和情感进行交往,减少了因 “欠人情” 而产生的心理压力 —— 从经济学角度看,这其实是降低了人际交往中的 “心理交易成本”。
当然,AA 制并非适用于所有场景。在表达心意的生日宴、维系亲情的家庭聚餐中,主动买单往往承载着情感价值,这种情况下 “非 AA 制” 的情感收益会远超其交易成本。但在追求效率与平等的现代社交中,AA 制无疑是降低交易成本的最佳选择。它的流行,本质上是社会协作效率提升的必然结果 —— 当我们无需为一顿饭的账单精打细算时,才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更有价值的人际交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