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知识,让科普触手可及!
主页 科普资讯 社会科学 经济学 为啥东西一到手,就觉得它更值钱了?

为啥东西一到手,就觉得它更值钱了?

大众科普网
2025-04-02 14:34:35 3754

禀赋效应是经济学中一个有趣且常见的现象,简单来说,就是人们一旦拥有了某样东西,就会觉得它比自己没拥有时更有价值。

为啥东西一到手,就觉得它更值钱了?

一、概念的提出

禀赋效应是由美国学者理查德・泰勒教授在 1980 年提出的。他通过一些实验发现,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 “利害” 的权衡是不均衡的,对 “避害” 的考虑远大于对 “趋利” 的考虑。比如,让人们放弃自己拥有的东西所要求的补偿,要比他们为获得同样的东西愿意支付的价格高得多。

二、相关实验

代币券与消费品交易实验:卡尼曼等人曾做过这样的试验,他们让 44 名大学生参与。随机给一半学生一张价值因人而异的代币券,让他们从 0 到 8.75 美元中选择愿意出售的价格;同时询问另一半没得到代币券的学生愿意为购买一张代币券支付的价格。结果发现,代币券市场中,买卖双方预期价格大致相同,实际成交量与期望成交量的比是 1.0。之后用杯子和钢笔代替代币券进行实物交易,卖价的中间值达到买价的两倍多,杯子市场和钢笔市场的成交量都很低,即使交易反复进行也没有改善。这是因为人们对消费品的偏好会使其价值变得含糊,拥有消费品后,会非理性地提高对其价值的评估,而代币券价值事先确定,所以不存在这种效应。

马克杯实验:理查德・泰勒教授准备了一些在学校超市零售价 5 元的印有校名和校徽的马克杯。他先问一组学生愿意花多少钱买这个杯子,学生平均愿意出 3 元。然后他给另一组学生每人一个杯子,让他们写出愿意以什么价格卖出,结果学生的出价陡然增加到 7 元。这清楚地显示出,人们拥有物品后对其价值的评价会显著提高。

三、产生原因

熟悉偏好产生的路径依赖:人通常对自己熟悉和了解的事物更偏好。对于已经 “真金白银” 持有的东西,熟悉程度高,就可能产生 “舍不得” 的心理。比如在投资方面,人们持有一只股票或基金,在市场下跌想补仓时,可能会因熟悉偏好,只盯住已持有的基金加仓,而忽视其是否优质和适合自己。

损失厌恶强化的自我安慰:当人们拥有某件物品后,在拥有过程中会投入时间和精力。当潜意识觉察到即将失去这件物品时,心里会难以接受。例如卖出持有的基金后,净值上涨,错过收益会让人难以释怀,这种心理会强化禀赋效应,导致人们主观美化所持的基金,即便基金长期业绩不佳,也可能会自我安慰,长期固守,错过其他投资机会。

四、实际影响

对市场效率的影响:由于禀赋效应,商品拥有者希望以高价卖出,而购买者难以接受高价,这容易导致交易量缩小,影响市场效率。例如在化工厂污染居民环境的案例中,如果考虑禀赋效应,产权拥有方会把产权价值看得更重,买卖双方期望价格相差大,谈判可能破裂,资源配置就难以达到科斯定理所期待的最优状态。

在生活中的体现:在政府拆迁中,居民失去自己的房屋,会要求比购买同样房屋愿意支付的价格更多的赔偿。在股票和房地产市场,价格越低成交量反而越低,因为拥有者害怕损失,即使股价或房价下跌也愿意继续持有,这与传统经济学的需求曲线相悖。另外,工资刚性也是禀赋效应的体现,人们宁可失业也不愿意降低工资。

五、如何克服

保持理性,多角度了解事物:想清楚自己真正想要和不想要的,了解真实需求。面对商家折扣时,思考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这个商品,家里现有的物品能否替代它。在投资中,要以平和情绪,多角度了解,立足基本面研判,不让感性情绪主导投资行为。

建立客观的心理预期:投资目的是追求盈利,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如研究能力、股市经验、资金压力、可承受的回撤幅度等,设定合理的收益目标,不要仅凭主观意愿决定,尤其新手要由低到高设定目标,严格执行及时止损、及时止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