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知识,让科普触手可及!
主页 科普资讯 社会科学 经济学 从免费骑行到扫码付费:共享单车背后的 “补贴换市场” 经济学

从免费骑行到扫码付费:共享单车背后的 “补贴换市场” 经济学

大众科普网
2025-10-18 17:37:59 1365

在 2016 年前后的中国街头,曾上演过一场轰轰烈烈的 “共享单车大战”—— 打开 APP 就能免费骑,甚至还能领到骑行红包,不少人调侃 “出门买菜都舍不得走路,非要扫辆单车”。可短短一两年后,免费骑行消失了,每次开锁都要支付 1-2 元费用。这种从 “白给” 到 “收费” 的转变,并非企业突然 “小气”,而是经济学中 “补贴换市场份额” 策略的典型实践。

从免费骑行到扫码付费:共享单车背后的 “补贴换市场” 经济学

一、“免费骑” 不是慈善:补贴是抢占市场的 “敲门砖”

当共享单车作为全新事物出现时,消费者对 “扫码骑车” 的模式既陌生又犹豫:担心操作麻烦、害怕押金有风险、不确定单车是否随处可见。此时,企业若直接收费,大概率会遭遇 “无人问津” 的困境 —— 毕竟,没人愿意为一个不熟悉的服务买单。

这时候,“补贴” 就成了打破僵局的关键。经济学中的 “补贴策略”,本质是企业用短期亏损换取用户 “尝鲜” 的机会,核心目标有两个:

一是降低用户尝试门槛。免费骑行相当于 “零成本体验”,即便用户只是好奇扫码,也完成了从 “潜在用户” 到 “实际用户” 的转化。2017 年某共享单车平台数据显示,免费骑行活动期间,新用户注册量是收费时期的 5 倍,很多人正是通过免费骑行养成了 “出门找单车” 的习惯。

二是快速挤压竞争对手空间。在共享单车行业,“市场份额” 直接等同于 “生存权”—— 当一个区域内某品牌单车密度更高、用户更习惯使用其 APP 时,其他品牌就很难立足。企业通过补贴让更多用户使用自己的产品,本质是在 “圈地”:你骑了 A 品牌的免费单车,就不会再去扫 B 品牌的收费单车;A 品牌单车铺得越多,B 品牌的生存空间就越小。这种 “烧钱换用户” 的模式,在互联网新行业中十分常见,比如早期的外卖、网约车,都曾靠大额补贴打开市场。

二、收费是必然:企业要 “活下去”,市场要 “变健康”

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靠 “免费” 长久生存 —— 共享单车的生产、投放、维护(比如修车、调度单车到热门区域)都需要大量成本,长期免费只会让企业陷入 “亏损黑洞”。当行业从 “野蛮生长” 进入 “理性竞争” 阶段,“收费” 就成了必然选择,这背后藏着两层经济学逻辑:

第一层是企业的 “盈利需求”。当补贴吸引了足够多的用户,形成稳定的使用习惯后,企业就需要通过收费收回成本、实现盈利。比如,当某区域内 70% 的人出门优先选择 A 品牌共享单车时,A 品牌就有了 “定价权”—— 即便开始收费,大部分用户也不会轻易放弃这个便捷的工具。此时,每次 1-2 元的骑行费,看似金额小,但积少成多:按照日均 1000 万次骑行计算,企业每天就能获得 1000-2000 万元收入,这些收入可以覆盖单车维护、技术研发等成本,让企业从 “烧钱” 转向 “赚钱”。

第二层是市场的 “筛选与优化”。早期的补贴大战中,不少企业盲目跟风进入市场,甚至出现 “单车堆成山、没人维护” 的浪费现象。而收费则像一把 “筛子”:那些没有核心竞争力、只靠补贴吸引用户的企业,会因为用户不愿付费而被淘汰;而真正能提供优质服务(比如单车质量好、调度及时、APP 体验流畅)的企业,即便收费,用户也愿意为 “好服务” 买单。这种 “优胜劣汰”,让共享单车市场从 “混乱竞争” 走向 “有序发展”,避免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三、不止共享单车:“补贴换市场” 是商业世界的通用逻辑

其实,“补贴换市场份额” 的策略,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

外卖平台刚出现时,“满 20 减 15” 的补贴让很多人第一次尝试点外卖,等用户习惯了 “足不出户吃美食” 后,补贴逐渐减少,但用户依然愿意为 “便捷” 付费;

视频平台的 “首月 1 元会员”,本质是用低价吸引用户体验会员服务,等用户离不开 “无广告、看独播剧” 的体验后,再恢复正常会员价格。

这些案例的核心逻辑都一样:当一个新行业、新产品需要打开市场时,补贴是 “教育用户”“抢占份额” 的高效手段;而当市场稳定、用户习惯养成后,收费则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市场走向成熟的必然结果。

所以,当我们再看到 “免费试用”“新人红包” 等活动时,就会明白:这不是企业在 “送福利”,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商业策略 —— 用短期的 “让利”,换长期的 “市场”。而从免费到收费的转变,也不是企业 “变心”,而是行业从 “婴儿期” 走向 “成熟期” 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