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也有 “冰箱”,还能做 “冰淇淋”
在炎炎夏日里,冰箱是现代人储存食物、获取清凉的重要工具,而冰淇淋更是备受青睐的解暑甜品。或许你会以为这些都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但实际上,在遥远的古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明了类似 “冰箱” 的器物,并且还能用它制作出堪称古代版 “冰淇淋” 的美味。
古代的 “冰箱” 有个专门的名字 ——“冰鉴”。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朝,在《周礼》中就有关于冰鉴的记载。冰鉴的构造颇为巧妙,整体一般是由青铜制成,外形像一个方形或圆形的箱子。它的内部有一个用来放置食物和饮品的容器,而容器与外部箱体之间的空隙,则是用来放置冰块的。为了让冰块能够更持久地保持低温,古人还会在冰鉴的盖子上开出一些小孔,这样既可以让箱内的冷气流通,又能减少外界热气的进入。
到了战国时期,冰鉴的制作工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78 年,在湖北随州曾侯乙墓中就出土了一件精美的青铜冰鉴,这件冰鉴由方鉴和方缶两部分组成,方缶置于方鉴之中,两者之间的空隙用来储冰,通过冰块的低温来冷却方缶内的酒和食物,堪称当时的 “豪华冰箱”。这件冰鉴不仅制作精美,纹饰华丽,更体现了古人在制冷储存方面的智慧。
有了冰鉴这样的 “冰箱”,古人自然不会浪费这难得的低温条件,他们开始尝试用它来制作清凉解暑的食物,也就是古代版的 “冰淇淋”。在不同的朝代,这种古代 “冰淇淋” 有着不同的名字和做法。
在唐朝,有一种叫做 “酥山” 的甜品就类似于现在的冰淇淋。制作酥山时,首先要准备好酥油,酥油是从牛奶或羊奶中提炼出来的,口感细腻柔滑。然后将酥油加热融化,加入一些糖和香料进行调味,接着把调好的酥油小心翼翼地淋在冰镇过的盘子里,做出山峦的形状,最后再在上面点缀一些彩色的果脯等。由于制作过程中利用了冰鉴等制冷工具保持低温,酥山能长时间保持凝固的状态,吃起来冰凉香甜,是当时贵族们喜爱的夏日甜品。
到了宋朝,冷饮文化更加繁荣,出现了更多类似冰淇淋的食物,其中 “乳糖真雪” 就是颇具代表性的一种。它是用牛奶、砂糖等原料制作而成,制作时将这些原料混合后,放入冰鉴中冷藏,使其凝固成类似冰雪的状态。“乳糖真雪” 口感绵密,味道清甜,在当时的市面上十分畅销,甚至还有专门售卖这种冷饮的店铺。
古人的智慧远不止于此,他们获取冰块的方式也充满了巧思。在冬天,当江河湖泊结冰后,古人会组织人力开采冰块,然后将这些冰块储存在专门挖掘的冰窖里。冰窖一般建在地下深处,周围用隔热性能好的材料,如稻草、泥土等进行铺垫和密封,这样可以减少冰块的融化,让这些冰块能够保存到第二年夏天供人们使用。
从周朝的冰鉴到唐宋时期的各种冷饮,古代的 “冰箱” 和 “冰淇淋” 不仅体现了古人在应对高温、储存食物方面的智慧,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生活风貌和饮食文化。这些藏在时光里的清凉智慧,让我们在感叹古人创造力的同时,也对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有了更丰富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