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拱手到握手:近代中国礼仪变革中的 “外来客”
在当代中国的社交场景中,握手早已成为最普遍的礼仪方式。无论是商务会谈的正式场合,还是朋友相聚的轻松时刻,伸出右手与对方相握,都被视为自然而得体的举动。但如果回溯历史就会发现,这个如今看似 “本土” 的礼仪,其实是近代才传入中国的 “外来客”。
中国传统礼仪中,表达敬意与友好的方式始终与 “拱手” 相关。从《礼记》记载的 “推手为揖,引手为厌”,到明清画像中士大夫相见时的拱手姿态,这种无需肢体接触的礼仪延续了数千年。古人认为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直接的肢体触碰不仅有失庄重,更可能传递浊气 —— 这种观念在中医 “气论” 影响下尤为明显。乾隆年间《大清会典》详细规定了不同等级官员相见的礼仪,从 “打躬” 到 “请安”,始终保持着安全的社交距离。
握手礼仪的源头可追溯至中世纪欧洲。当时骑士们相遇时,会主动伸出右手相握,以此展示手中没有武器,逐渐演变为表示友好的礼节。这种礼仪随近代中西交流传入中国,最初只出现在沿海通商口岸的涉外场合。1843 年《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外滩的洋行里开始出现 “握手为礼” 的记载,但在当时的国人看来,这种 “肌肤相亲” 的礼仪颇为怪异。1860 年《北京条约》谈判期间,法国公使要求与清廷官员握手,竟被以 “有违祖制” 为由拒绝,最终以 “拱手代握” 的折中方式完成仪式。
真正让握手礼仪在中国立足的,是清末民初的社会变革。1912 年民国成立后,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率先在公开场合行握手礼,以此象征 “平等”“开放” 的新观念。他在《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中明确提出 “废除跪拜,改行鞠躬握手”,将礼仪变革与政治革新紧密结合。此后,握手礼逐渐从官场蔓延至学界、商界,1915 年《新青年》创刊号上,李大钊与陈独秀的握手照片,成为新文化运动拥抱新礼仪的标志性影像。
值得注意的是,握手礼仪在本土化过程中经历了有趣的调适。北方地区曾流行 “轻握即放” 的变体,避免长时间接触;南方通商口岸则更接近西方规范,讲究 “力度适中,眼神交流”。1930 年出版的《现代礼仪大全》专门注明:“握手时不宜戴手套,女子可例外”—— 这种对传统性别礼仪的妥协,恰恰体现了外来文化落地时的弹性。
如今在陕西西安的碑林博物馆里,仍保存着一块 1918 年的 “礼仪革新碑”,碑文中 “废跪拜,行握手” 的字样虽已斑驳,却清晰记录着这个外来礼仪如何融入中国社会。从被视为 “蛮夷之礼” 到成为全民共识,握手礼仪的百年历程,不仅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缩影,更见证了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脚步。